历史 | 灯火通明:古人的照明工具
文物说 2021-04-10 19:00

每天夜晚,看着窗外万家灯火通明的你,有没有好奇过,在没有电的古代,我们的照明工具有哪些?这些工具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事实上,古代的照明,都来源于火光,而承载火光的工具,随着人们的各种试验发展,慢慢演变成了油灯和蜡烛两类。

天然火光

天然火的来源,应该是闪电击中树木后引发的森林火源。在这场火灾中,我们的先民品尝到了熟食的快乐,感受到了日光以外的温暖与明亮,这可能就是人类迈向火文化的第一步。于是,他们千方百计留住火种,但火种仍旧会因各种原因遗憾熄灭。人们也只能祈祷上天:“老天爷,再劈一棵树吧!”

这种卑微可怜的局面一直维持到石器时代,人们在打制石器时,意外将燧石与石头相碰,溅出的火星非常巧合地点燃了人们身边皮毛干草等易燃物。

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用敲击燧石的方法进行人工取火的遗迹,时间在12万到3万年前。目前中国已发现最早使用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在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两件火石石器和待加工的燧石石片及其他一些石器,时间距今约2万到1万年。

油灯

人类使用油灯照明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过了多次改进。油灯用油从动物油改为植物油。灯芯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

东汉及之前的油灯,多使用动物油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西汉铜卮灯,即发现有疑似牛油的残留物。动物油脂凝点低,常温下为膏状,燃烧时光线昏暗,且冒黑烟(目前出土的汉朝灯具多带有导烟管),还有难闻的气味。一直到北魏,贾思勰才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植物油压榨法以及植物油作为燃料的内容:“苴麻子黑,又实而重,捣治作烛,不作麻”,意思就是说苴麻的种子适合舂捣出油做燃料。在漫长的试验过程中,人们对植物油燃料的品质也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点灯最好用乌柏油,依次为油菜子油、亚麻籽油、棉籽油和胡麻籽油,桐油和柏混油为下品。到了隋唐五代时,植物油就已可以在市场上随便买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油铺和行业组织,例如幽州城内的油行。

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同时,为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上了罩。从出土的灯具实物来看,汉代灯具多为青铜器、铁器与陶器,以青铜灯的造型最为繁复、华丽,如1985年山西朔县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它由衔鱼雁首(灯盖与烟管)、雁身(灯架兼吸烟装置)、灯罩及灯盘组成,四个部件均可拆卸。灯盘有可转动的手柄,灯罩是两块弧形屏板,能开合,既可挡风,又可调节亮度;雁腹内盛水,油脂燃烧所产生的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组成的烟管导入雁腹,最后沉淀于水中。整个灯具设计之高妙,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么精美的东西,普通老百姓肯定是见不着、用不了的。

后期,随着陶瓷业的慢慢发展,瓷器灯具慢慢取代了青铜灯具,而且造型也变得朴实,这当然不是古人手工艺水平的退化,而体现了油灯的普及。简单便宜的陶瓷灯盏,普通人也可以用得起。

蜡烛

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这就是蜡烛的起源了。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在公元3000年前(距今5100年),埃及和希腊就有蜡烛的相关纪录,蜡烛是人类古代最早的发明之一。人类最初使用的蜡烛是用蜂蜡来制造的。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间,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中国人使用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魏晋时期,汉刘歆《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也有石崇“以蜡烛灼炊”的记述。这里的蜜烛,当为蜂蜡所制。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从蜂巢中提取蜂蜡的方法:“蜡乃蜜脾底也。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

不过,最初的蜜烛形制跟今天的蜡烛并不一样,多是蜡块,使用时先加热熔化成液体,再充当油脂点灯。然后才出现了粗短的圆柱体蜡烛,这是因为蜂蜡熔点低,易软化变形,难以制成细长的管状烛。

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录有“白蜡”条目,介绍了蜡虫的养殖情况:“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蠛蠓,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又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到了唐代,中国百姓开始养殖白蜡虫,提取其分泌物做成白蜡,才出现了类似今天造型的蜡烛。这主要得益于白蜡的熔点比黄蜡高,既有可塑性,又具有一定的硬度。

这种造型的蜡烛,在许多画作中都有体现。比如着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这种长竹状的白蜡。

汉代勾连云纹玉灯

尽管经过千年的漫长演变,油灯和蜡烛的光亮也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古代几乎一直奉行严格的宵禁制度。那时,想晚上出去撸个串,聚个餐是绝对不可能的,估计刚迈出家门就被巡守官员逮起来了。虽然在宋朝时这种宵禁制度慢慢瓦解,但元明清依旧是卷土重来。这种局面一直到电灯的发明普及才发生变化。因此,大晚上还能在外面吃喝玩耍的你,要好好感谢法拉第和爱迪生啊。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点亮北京中轴线!景观照明提升工程预计明日全面完工亮相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4
古人的饮食模式更好还是现代饮食模式更科学?
马上营养 2024-09-09
各种各样的植物油,哪个营养好?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09-01
Qnews|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被指抄袭 博物馆回应:已委托律师调查处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9
各种各样的植物油,哪个营养好?
健康中国 2024-08-12
居家照明灯具选不对,伤眼又伤心!正确的做法看这里→
人卫健康 2024-06-10
一位7旬老人和他收藏的700盏古旧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3
“119”关注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逃生照明给生命一道光
央视新闻 2023-11-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