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驼队步伐滞重,与其逆向而行的车轮艰难启动,车轮幻化为风叶缓缓转动的高窗,那是光透进来的裂隙,照亮并叫醒了铁屋中最初的觉者,长卷徐徐展开……
这是《觉醒年代》的片头,旧时代落幕新时代开启。“河流与河流相遇的地方,必有神迹”,片尾演员表左侧那一长串名字自带高光,串起风云际会的年代,构成我们的知识与常识,只那些名字的排列就足以令人张血脉,动心魄,长太息。
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将《觉醒年代》当作文献剧来阅读。剧中大段的演讲与朗诵格外多,这样的桥段对观众,至少是我这样的观众而言,屡屡成为观剧的嗨点——它们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篇章,那是民族最优秀的儿女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深沉最痛苦最激越最闪光的思考,复古、维新、改良、革命……各种批判的武器铿锵而鸣,而每一位史册留名的人物无一不是价值输出的高手,他们在捍卫立场表达观点的时候,绝不含糊其辞,都特别清晰坚定且生动活泼。老大帝国正在向少年中国蜕变,病树前头万木争荣沉舟侧畔百舸争流,所以,当纸上文字转换为声情并茂的表演,便形成一种特别的审美体验,宛如春潮奔涌,令人心向往之。
《觉醒年代》无疑是对百年潮涌的回顾与检视。旧邦新命古道新程,它是对启蒙大众救亡图存的志士仁人一次隆重的赞美,它同时也对旧式人物予以平和公允的呈示,比如辜鸿铭比如林琴南。在既往的主流叙事中,他们或隐于历史的暗影,或作为进步与新潮的对立面出现,是腐朽与落后的象征,甚至状类笑柄。一百多年过去了,国家和民族已经度过最为艰辛艰险的生存危机,确凿确信地行进于伟大复兴的路途,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视界与自信,对当年的守旧派在巨变与高压下的“抱残守缺”、强烈到有些偏执与变形的民族自尊,才可能投以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
从保存国粹的主张到废除汉字的激进,《觉醒年代》呈现的是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历史光谱。
剧中有一段戏中戏大有意味。两位北大教授到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这时戏台上演的是《挑滑车》,舞台上是少年英雄以肉身挑战铁阵,力竭而亡碾作尘泥,舞台下是革命者赴汤蹈火向死而生,形成一种奇特的互文;陈独秀身陷囹圄,倚墙慨然长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李大钊避祸乡间,在韩文公祠与学生们交流他对这位名儒的敬仰……韩潮苏海革命先驱,当此际,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脉络已经隐约其间,旧雨新知,一脉相承。
在叙事转场中,《觉醒年代》大量应用了“旁白加木刻”的方式。但凡对中国现代美术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难领会这其中的匠心。这不仅是简洁的、有效率的叙事,也是美的、有意味的表达。中国有漫长深厚的木刻传统,所谓“镂像于木,印之于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先生,很早就意识到艺术对启蒙的重要作用,也很早就洞察了木刻这门艺术兼具人民性与革命性。“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鲁迅遂成为这门既古老又崭新的艺术门类最积极的推广者,最热心的倡导者。
《觉醒年代》人多事繁,如何安排详略是一种考验。但一路看下来,它的叙事有厚重实沉,也有“木刻转场”这样的巧妙轻盈。还常有写意笔触与诗性表达,乃至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求援无门忧惧如焚,这时一阵风掠过窗棂,吹拂鼓荡起白色的丝绸窗帘,占据了至少四分之三的画面,宛如一面昭示失败的白旗,无声嘲笑着“公理战胜”的天真与虚无。强国利益交换的傲慢与苟且,印证着中国第一代外交家陆徵祥“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的沉痛领悟……
《觉醒年代》是宏大叙事,但宏大中处处可见类似细腻的处理。剧集开始不久,《青年杂志》在上海孕育启动,江南细雨霏霏;新文化领袖们帝都重逢,白雪红梅,与君一醉一陶然;莘莘学子雀跃其间的北大,杨柳依依;当他们在长廊里讨论如何让新文化运动走向大众,雕梁画栋密雨急侵,屋檐滴水水滴石穿,标志着最先进的思想正在从精英的头脑风暴落实成为大地惊雷;一旦转入北京街头,镜头就仿佛蒙上微尘,这既是对当年北京晴天暴土扬尘雨天两脚泥泞的真实写照,也象征着启蒙与救亡的思想从书斋的“坐而论”到脚踏实地的“起而行”,注定不会轻松轻易。
《觉醒年代》于思想激荡的主线之外,始终有相伴的情感副线,三位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婚姻家庭生活点染其间。我以为,这不仅仅是对“强输出”的柔性点缀。
新思想与旧道德的冲突,实实在在地冲击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友朋的伦理纲常。剧中对陈独秀的家庭生活着墨最多,陈独秀与陈延年陈乔年父子关系从对峙逐渐走向和解,既关乎情感冲突,也关乎思想碰撞。而陈独秀与高君曼、李大钊与赵纫兰、胡适与江冬秀,三位先生的婚姻状态几乎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三个典型样本。真实的人间总是参差多态,有人破规越矩打翻牢笼,也有人成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比如李大钊比如胡适之。风起云涌中有烟火缭绕,小日子让大人物有了更实在的质感和肌理。
李大钊牺牲后,赵纫兰曾经写信向周作人求助,“……敝人居乡将年,心想去京,因经济之限制,只得作罢。故小儿等不得不废学,一时想起,甚为触心。乡间生活虽属有限,但大有不能维持之势,左右思之,无何救济。先生为昔者先生之至友,故敢恳先生谋一法,以救儿女之教育、家人之生活。”读之令人心酸。志士舍生取义的壮烈里,有她们的配合、参与和牺牲,一部书写大时代的篇章,应该有属于她们的笔墨。
《觉醒年代》虽然还称不上完美,但俨然已经与《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优秀的主旋律剧集一起,为中国人共同记忆留下一份波澜壮阔的记录。
日本有所谓“大河剧”,NHK电视台自1963年起便每年制作一档于史有据、以一个人物或一个时代为主题的连续剧。我国虽无此说,但翻检最优秀的国剧,历史剧占据了相当比例。历史像一条河,新旧交替的近现代中国更是奔腾而澎湃。真实的历史为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素材,有赖艺术家们发掘发挥。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一百多年过去了,所有对自己尚有期许的人,不妨对照一下这六条标准躬身自问,在精神上自己是否还葆有青春气象?还是已经迟暮垂老?
鉴往知来,河流知晓所有的答案。
文|得得 编辑|罗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