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渤海湾到黄河故道、秦岭北麓一直向西北蜿蜒至黄土高原,盘卧着一条“甜蜜”的生产线,其间盛产一种广为人知的水果——苹果。
陕西省延长县坐落其间,该县安沟乡王良沟村果农史功福说,这几年,村广播每天滚动播放苹果期货价格信息,同时山沟里来了许多陌生人,在与他们的攀谈中,祖祖辈辈种苹果、卖苹果的史功福发现“原来苹果还能这么卖”。2019年,凭着向“路人”学来的议价术,他的账本上就实实在在地增加了1.6万元收入。
果农的幸福记忆
史功福说:“近年来,经常会见到一些戴眼镜的文化人来村里打听苹果长得怎么样。听说霜冻把果子冻了,还要问冻了多少?说什么减产了,苹果期货要涨了。”
根据县里的统一安排,村里的广播也每天滚动播放苹果期货价格,果农们对即将上市的苹果价格提前有了心理预判。2018/2019产季新苹果下来后,史功福主动和果商议价,最终确定订货价格3.7元/斤,比上一年多卖了1.1元/斤,卖果收入增加了1.6万元。
陕西省延长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0多万亩,年产量将近30万吨。“2018/2019产季冻害导致的减产发生后,当地不少果农一改过去‘听果商报价,自己估摸差不多就卖了’的做法,转而主动和果商议价,虽然当年延长县苹果总体减产8%,但整体销售价格同比提高30%,果农总收入增加了20%。”延长县县长曹林虎说。
苹果期货2017年12月22日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之初便赶上了苹果大涨行情,一度引发网络热议。价格大涨背后的减产信息令产区当地政府及果农警醒,一改传统成交模式,提高售价,果农在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大大增强了议价意识。
随着苹果期货上市,2018年4月陕西省县域的首家期货公司营业部——长江期货延长县营业部正式成立。营业部总经理闫景垒介绍,两年来,每到苹果收获季节,他几乎要跑遍延长所有的乡镇,指导果农学会看期货价格卖苹果,通过苹果“保险+期货”保价格。
倒逼产业加速标准化
作为我国众多水果产业的支柱之一,我国苹果大规模种植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9年我国苹果总产量4242万吨,占我国水果总产量的15.5%,在水果产量中位居第三,产值超过2000亿元。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同果不同价的现象较明显,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果品质量不稳定所致。2017年底,苹果期货适时推出后,逐渐成为企业提高标准化水平的催化剂。
延安市是我国苹果最重要的产区之一。2019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为392万亩,产量350万吨,占陕西苹果总产量的33%、全国苹果总产量的8%,苹果鲜果总产值140亿元,苹果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50%以上。
延安富县诚鑫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延安市首批涉足苹果期货的企业之一。从苹果期货上市初始,公司总经理季双龙就开始关注苹果期货。
“想参与苹果期货,产品必须先标准化。”季双龙说,2018年起,公司从种植环节开始尝试精准测土、科学施肥、精细化管理等手段,提高苹果的优果率和一致性,同时引入智能选果线,配备了专业检验人员、仪器设备和操作室,苹果出入库时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检验分级,通过后端标准化分选,做好果品分级,根据期现货价格,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销售或交割。
在产业标准化程度相对更高的山东,一些企业则在采购果农货物时,就尝试按照期货交割标准的要求,分级分价采购,力求从收购环节就开始标准化流程操作。
2019年10月,山东烟台某苹果龙头企业在新果收购时,开始不区分产地,对果农按照期货标准整理的货物统一价格收购,且较传统的一二级货物有0.2元—0.3元/斤的溢价。公司负责人介绍:“苹果期货不再区分山东苹果、陕西苹果,只要符合标准的苹果,都是一样的价钱。我们发现,按照统一标准收购的货物,比较契合下游超市的需求,企业无论给下游供货或参与交割都更方便,节省的代办、分选和打残成本折合0.5元-0.6元/斤。”
业内人士称,目前,果农、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苹果产业标准化之后,相关企业多年来面临的融资难题得以缓解。针对苹果贸易企业“集中收购,全年销售,鲜果很难在银行抵押贷款”的特点,期货公司的现货子公司通过仓单融资业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收购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帮助企业增加融资渠道,扩大经营规模。
“鲜果很难在银行融资,每到收购季,苹果贸易企业都面临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陕西省白水盛隆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侯保智介绍,以往收购时,公司只能边采购边销售,利用销售资金再重新采购,由于销售和回款周期较长,经常错过很多市场机会。公司作为苹果期货首批交割仓库之一,2018年通过苹果仓单融资近3000万元,有力保证了当年的采购资金,公司还将冷库库容从1万吨增加到1.2万吨,并通过规范经营、控制风险等措施,实力不断增强。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参与苹果期货的现货企业已近百家,交割货物超过1.7万吨,企业管理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
“保险+期货”效果明显
像闫景垒这样深入县域基层的期货公司人士越来越多,为原本贫瘠落后的苹果产区带来了更为丰富和专业的信息来源。
对果农来说,通过期货市场提前预判苹果价格,增强了议价能力,同时通过参与“保险+期货”,“丰产年份价格跌,果农辛苦不丰收”的局面慢慢发生变化。据郑商所数据,已结束的11个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共覆盖农户15867户,其中贫困户13909户,承保苹果10.3万吨,赔付4847.22万元,户均3055元。
对贸易商来说,苹果“集中收购,全年销售”的特点,造成企业经常面临价格波动、存货滞销的风险。苹果期货上市后,企业通过套期保值、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现货交割等方式,规避了价格风险,拓展了销售渠道,提升了经营效益。
交易所也在与现货市场的磨合中不断成长。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苹果现货市场运行不规范、标准意识低、小散乱等问题,交易所持续根据产业需求和变化不断纠偏、完善规则。截至目前,郑商所已完成两次合约规则修订,将合约规则设计思路由“引导产业”转变为“贴近产业”,最终深化为“顺应产业”。此外,苹果“保险+期货”试点三年来,投入资金翻倍增长,分别为892.1万元、1891万元、4000万元(预计);试点模式不断丰富,由单一的分散试点、县域试点向“县域+分散+农民合作社”结合转变。
对产业管理来说,苹果期货在引导提升产业标准化理念的同时,不断向产业标准的制定者反馈近年来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变化,帮助产业标准的更新完善。济南果品研究院是鲜苹果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也是苹果期货的质检机构。研究院苹果标准业务负责人介绍,苹果期货上市后,通过期货市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国标和产业的结合,扩大了国标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苹果期货的交割标准在采纳国标基础上,根据红富士品种现货实际情况,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完善,并通过期货交易、交割、质检的实践检验,贴近产业需求,不断修订完善,这也给下一步苹果国标的修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
文/中国证券报记者 张利静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