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结尾,主人公之一萧峰逼迫契丹皇帝耶律洪基不再南下入侵宋朝后,认为自己作为契丹人,威逼契丹君主,是契丹的罪人,“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于是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插入了自己的心口。自杀身亡。
人们撕开他的衣衫,“只见他胸口肌肤上刺着一个青的狼头,张口露齿,神情极是狰狞。”这是狼图腾,契丹人的特征。
金庸先生借助萧峰这个人物,制造了民族与文化的尖锐冲突,萧峰在文化上是华夏的汉人,在血缘上是契丹人,当外界环境让他不得不二选一的时候,他无法调和这种尖锐的冲突,于是只能自绝于人间。
这是文学作品中契丹、契丹人的形象。
那么让我们回到1000年前契丹的时代,
当时的人们是否像萧峰这样,
对于民族、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呢?
我们来看契丹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大儿子耶律倍,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曾经是统治东北地区的东丹国的国主。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李赞华。在他的弟弟耶律德光继承皇位,打压他这个兄长时,他带上妻妾和书籍,弃国渡海,投奔中原的后唐,受到厚待,得到了赐姓和赐名,最后因后唐内乱而被杀。
对于耶律倍或李赞华来说,他的地位和规格比起萧峰来说,只高不低。他深谙中原文化,本身却是契丹人;而契丹人并没有视其为叛徒,华夏人也没有视其为异类。在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身上,并没有发生萧峰的悲剧。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当然也是有文化和族群的意识的。
借助对萧峰和耶律倍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草原与华夏之间,其实是存在着族群和文化的融合的。契丹这个族群也好,政权也好,是非常复杂的,有着文明融合的特点。
契丹族群来源复杂
契丹最早出现在史书中是在南北朝后期,在隋唐的前期成长为东北地区、东部草原的一方强大区域力量。史书记载之中,他们一直活跃在辽河流域的上游,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即今天内蒙古东南部到辽宁西部一带。与其说这个族群是血缘紧密的一个民族,还不如说这是一个地域性的族群更为妥当。
从史书上看,早期的契丹是在突厥、回鹘、唐朝的大国夹缝中生存的一方草原势力,在大国操纵的“国际舞台”上朝秦暮楚。当亚洲东部政局出现短暂的真空时,契丹也会成为一枚重要的棋子,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
比如契丹曾依附于唐朝,首领任松漠都督府都督,武则天时期,首领李尽忠曾率领契丹人反叛唐朝,自封无上可汗。唐军最终借助突厥偷袭叛军后方,平息了这场叛乱。李尽忠的李姓是唐朝所赐,而且唐朝一代名将李光弼也是契丹出身,这反映出契丹在唐朝前期就已经和汉地王朝有了很深的联系。
这次叛乱显示出契丹作为北方草原东部的一方势力,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作为混合政权的唐朝当然希望这股草原势力能够为我所用。可惜,此后契丹与唐朝的关系时战时和,令唐朝不得不在辽东一带屯集重兵防御。这间接上促成了在这一地区的唐朝边关将领的权力膨胀,也许诸位已经想到了那个搅乱天下的名字——安禄山。从这个角度说,让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也与契丹这个政权有很大联系。
有趣的是,契丹这个族群活跃的区域,
在隋唐前期主要在辽东一带,
到了唐朝后期、五代十国,
契丹活跃的区域更加偏向草原了。
乌拉盖草原,过去是契丹活动频繁的区域。这里也是电影《狼图腾》的拍摄地
历史学家研究后认为,契丹在遭到唐朝和突厥的攻击后,残部转移,向草原发展,并与原本就在那里的部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契丹族群。契丹的早期传说中有关于本族群诞生的故事,说的是骑白马的天神与一位驾青牛车的女神,他们相逢于潢水(内蒙东部西拉木伦河)与土河(老哈河)交汇处的木叶山,生下了八个儿子,形成了后来的契丹八部。故事很浪漫,暗示了契丹族群可能是几个不同的部族合并而成的。
这种传说很可能反映了被唐朝击败的辽东契丹部族与草原部族的合并,形成了统一在契丹旗号下的部落联盟。
所以,契丹政权从一开始就是部落联盟的性质,并强烈地、长久地影响了契丹的历史。
耶律阿保机的“新农村建设”
接下来看契丹政权,我们就必须要谈大契丹国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
公元907年,契丹的痕德堇可汗去世,早已手握军事大权的实力派人物耶律阿保机毫无悬念地成为新的契丹可汗,宣布国号为“大契丹国”的时候,耶律阿保机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就必须与契丹内部的不同部落博弈,甚至于还要与同为耶律氏的家族兄弟们博弈。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和之前,契丹的君主是民主选举的,三年一个任期,这一点与汉地的皇权完全不同,也印证了契丹部落联盟的性质。
契丹政权的政治、军事有着部落联盟的特点,
经济上也有着混合的特点,
它融合了草原的游牧经济和华夏的农耕经济。
比如,耶律阿保机收编和掠夺了大量的华夏地区的民众,把他们集中起来,形成一些城镇,叫做头下军州。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天下大乱,许多百姓为躲避战火,四处奔逃,许多人逃到了契丹境内。耶律阿保机收拢这些从农耕区逃来的人口,加上契丹掠夺而来的民众,在长城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建造了许多城郭,让他们在城郭内从事手工业,在城郭外开垦农田,生产粮食。这些城郭就是所谓的“头下军州”,听命于自己的契丹贵族首领。
头下军州一般都有防御城墙环绕,居民居住在城中。城池按照汉地流行的四方城的模式建造,四边有城门,此外还有城楼、街道和带有钟鼓楼的集市。一些大的城池里,还会修建孔庙、佛寺、道观等信仰相关的建筑。此外,还有驿站供政治、军事乃至民间用途。
辽中京遗址内的大明塔。辽中京为辽代五京之一,是辽代鼎盛时期的都城
所以,头下军州并不是把汉人集中在草原上服劳役的场所,它们是充满活力的贸易据点和制造业据点。城池外面,则是粮食生产基地,补充人口增加带来的食物不足的问题。耶律阿保机依靠头下军州扩充自己的实力,压制契丹内部的其他部落,最终在连续干了三届也就是9年后,强力镇压了各部落的反抗。
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并率领部众建造皇城,也就是辽上京,位于今天内蒙古的巴林左旗。
草原为主的混合政权模式
辽上京的结构能够告诉我们契丹政权的一些特色。
经过不断扩建和完善,辽上京形成了“双城”的格局,南面是一个单独的汉城,房舍密集,市场兴盛。汉城应该是契丹以外的各族群如汉、渤海、回鹘等民众、工匠的居住区。北面是皇城,与汉城之间以墙相隔。皇城中央是大内,应该是可汗起居和办公的场所。皇城北部空旷平坦,考古学家猜测这里是毡帐区,契丹皇族们仍然喜欢居住在毡帐之中。
辽上京遗址残存的城墙。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是辽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
从辽上京的格局就可以猜测耶律阿保机对于国家治理的构想,他既想保持草原传统,又想引入华夏的管理体制,将草原与华夏融合起来。
永久性都城的兴建,这是一种汉地王朝的治理方式,标志着契丹政权的权力趋向于集中而不是分散。这时,阿保机似乎已经着手建立契丹帝国的双重行政管理体制: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族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照唐朝制度构建,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人的事务。
早在910年,阿保机就任命他的兄弟管理北面官系统。这一制度于947年契丹政权正式设立北院和南院时达到顶点。南院大王掌契丹六院部兵马,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总司令。历史上真实的萧峰,曾经讨伐草原部落阻卜,平定叛乱,立下大功被封南院大王,最后病死。北院大王管理民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我们必须记住,契丹帝国的根基是草原,所以草原传统不能放弃。
金莲川草原。这里曾是辽、金、元三代帝王狩猎、避暑以及治理政治、经济、军事的重地
虽然兴建了类似汉地的城市甚至都城,契丹的可汗/皇帝一直坚持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一年中有规律地在草原上迁徙着,从一个传统的季节性放牧草场转移到下一个草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草原上度过,可汗与草原各部首领们聚会、商谈,处理草原事务。一年之中,他们也会途径繁荣的城市,并在里面居住一段时间。比如一般情况下,每年两次在辽上京,可汗会把官员们召集起来商讨国是。讨论完毕后,那些负责契丹南部汉地的官员们南下管理汉人臣民们,而可汗则带着契丹高官们继续以游牧方式行军。
总之,从耶律阿保机开始的契丹“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中华文明区域融合的新道路——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
其政权囊括了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以草原的军事力量为核心,融合了华夏的经济力量,形成了混合形式的政权。
被贵族分权的契丹君主
但是,尽管契丹从君主选举制过渡到了父子继承制,契丹部落联盟的属性依然是很强的。比如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皇后述律氏不得不大开杀戒,让很多人去给耶律阿保机陪葬,以让自己的二儿子耶律德光顺利即位。众人不服,说你述律氏和阿保机是最亲密的,你应该先去陪葬。述律氏二话不说,一刀砍掉了自己的右手,说我还要辅佐幼主一阵,就先让右手去陪葬。这个故事说明,契丹的内部山头是非常多的。
内部各个部落或家族的分权,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契丹的对外战斗力。
我们读汉地的史书,会觉得契丹好强大,宋朝竭尽全力去抵抗,最后通过澶渊之盟,花钱消灾。其实契丹虽然当时是东亚最强大的政权,但对外作战其实也不顺利。就在澶渊之盟后,腾出手来的契丹马上展开了与疆域东南方向朝鲜半岛上崛起的高丽的大规模战争。契丹与高丽的战争起因,是为了争夺被契丹消灭的东北地区渤海国的疆域和民众。朝鲜半岛复杂的山区地形绊住了契丹铁骑的马脚,战争最后以相互妥协收场,契丹并没有占到便宜,徒耗国力。
作战不利症结也许就在于契丹的混合政权体制上。契丹脱胎于传统的草原政权,有着深厚的草原文明传统,说得直白一些,那就是草原贵族共同议事的政治体制对于契丹的政治有着很深的影响。虽然耶律阿保机压制了契丹八部大人,甚至靠计谋杀死了八部首领。但是耶律氏自己内部仍然是贵族林立的局面,耶律阿保机和妻子述律氏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甚至于付出了生命和手臂的代价,才勉强实现了契丹君主的世袭制。
因此,契丹君主叫可汗也好,叫皇帝也罢,都不能不考虑契丹贵族们的意见。因为混合政权的主体是草原,契丹的根基是草原上的游牧民,因此契丹贵族们虽然被皇权压制了,却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契丹君主需要这些贵族的草原军事力量的支持,维持自己的统治权,以及东亚霸主的地位。
如果契丹主动出击,征服了广袤的草原,
获得最大利益的人会是谁?
并不是契丹的君主,
而是那些有浓厚草原背景的契丹贵族。
现存的辽代建筑之一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辽代时期曾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
所以,契丹的君主未尝不想建立不世奇功,名垂草原青史,但是如果征服草原意味着自己的宝座不稳,那还是算了。而且草原各个部落的物产比起南面的南宋、朝鲜、西夏甚至契丹自己的产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花费巨大的力气去征服这些贫穷的部落,并不值得。
所以站在契丹君主的角度思考草原问题,他会尽量以防御为首要策略,只有当草原部落严重威胁了契丹的时候,才会主动出击。史书记载,契丹为了防御草原部落侵袭,在草原深处修建了可敦城,驻扎了2万骑兵,以及一些屯垦的人口。而且规定,不管南方发生了什么大事,这2万骑兵不许南下。契丹甚至可能在从今天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蒙古国的漫长北方边界上修建了边墙,抵挡草原部落的侵袭。
旁观者清。北宋有位大臣叫富弼,这个名字也许不是很有名,不过他的岳父就是写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名句的著名词人晏殊。富弼曾经出使契丹,劝说契丹君主不要南下入侵北宋。他的说辞是,如果发动南下的战争,获得的利益会归契丹的臣子们,而契丹的君主却要承担战争损失和祸患。如果保持和平,北宋的岁币会归契丹的君主所有,而不是归臣子们所有。这就是为什么契丹臣子们要鼓动君主打仗。这套说辞虽然是北宋大臣说出来的,有自己的目的,却深深地打动了契丹君主,因为这段话的确言之有理。
总之,契丹这个草原主体的混合政权,虽然是当时东亚的霸主,却也有自身的烦恼,在与周边政权、部落的不断摩擦甚至战争中,契丹庞大的身躯也逐渐显出了疲态。
公元1125年,契丹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标志着契丹帝国正式灭亡。
中国的名字曾经叫契丹
不过,这只是汉地史书中契丹的灭亡,是从华夏视角看的。实际上,金朝灭掉契丹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部分契丹力量向西迁移,收编了契丹留在西北部重镇可敦城的2万骑兵部队,于1124年建立西辽,或称喀喇契丹。契丹仍然活跃在欧亚大陆上。
今天世界上有一家国际航空公司——国泰航空,它的英文名字是Cathay Pacific Airways。
Cathay就是契丹的意思。
国泰航空为什么要用契丹作为名字呢?
故事要从1946年开始说起。当时二战结束,几个飞过驼峰航线的空军飞行员想在香港创办航空公司,不想用很普通的香港航空之类的名字。而Cathay是中世纪到近代西方人对于中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称呼,这个名称很古典,也很东方。他们的梦想是希望有朝一日,他们建立的航空王国可越过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因此,他们最后决定新公司的名称改为“Cathay Pacific Airways”。直译就是“契丹太平洋航空”。
为什么中世纪到近代,西方人把中国称呼为契丹?这就跟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喀喇契丹有关了。
西辽的疆域地跨今天的蒙古国、中国新疆和中亚的部分地区,耶律大石不仅抵挡住了金朝的追击,还四处扩张,于1141年一举击败当时亚洲西部的强大政权塞尔柱帝国。塞尔柱帝国为突厥人的一支所建立,曾经频频与东罗马帝国交战,所以西辽即喀喇契丹的威名也因这一战而远播欧洲。
周边的一些政权如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由于西辽盘踞在中亚一带,阻隔了亚洲东部与西方,西辽还继承了契丹时期吸收的许多汉地制度,甚至自认为是古代中国的正统王朝的延续,因此在欧亚大陆西部的国家眼中,这个喀喇契丹就是中国,误认为当时的中国即CHINA都处于喀喇契丹的统治之下。而那个与西辽同时代的偏安在江南的南宋,并不为西方世界所熟悉。于是,契丹的西方语言拼写名称——CATHAY不胫而走,成为西方对于中国即CHINA的称呼。
1218年西辽被蒙古所灭。此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了元大都后,在自己的游记中描写了蒙古人统治下的契丹省的繁荣昌盛,说那里遍地都是黄金和香料,使契丹的名字在欧洲不仅耳熟能详,而且成为欧洲人向往和追求的梦想。
CATHAY成为西方人对中国特别是金朝故地的代称。
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直到1575年,曾到过福建沿海的西班牙人拉达考察后认为:“我们通常称之为中国(China)的国家,曾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称为契丹(Cathay)”。此后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明朝时期的北京城,根据他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于经纬度的实测,确凿无疑地证实,北京城就是马可波罗书中描述的汗八里,而契丹(Cathay)和中国(China),都是指他所在的大明王朝这块区域。
契丹不仅在实力上曾经是亚洲东部的霸主,在其灭亡之后还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这是草原文明广阔影响力的一个体现。
所以,虽然直到灭亡,契丹也没能真正把全部的华夏地区占领,但是“契丹”这个名字,历史上却实实在在地与中国的称谓挂上钩了。
中国的名字,曾经叫做契丹。契丹,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族群和政权。
本文节选自波音著《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中信出版社),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来源:世界遗产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