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支持脑机接口等创新产品研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07:01

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也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昨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这也是本市实施的第三轮医药健康创新协同行动计划。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26年,本市将实现引领全球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5-8项,产业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医药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结合发展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34项重点任务。其中,本市将持续加快医疗大模型落地应用,先期推动面向药物研发、医疗辅助、辅助诊疗等五类场景的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

去年医药健康产业营收9761亿元

发布会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本市已经在2018—2020年、2021—2023年实施了两轮医药健康创新协同行动计划,全面布局支持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本市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9761亿元,为实现万亿级产业跃升奠定了扎实基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达124.6亿元,比2018年翻了两番多。六年来,涌现出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创办的前沿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数量新增50家,超过前些年总量,累计达到84家。创新成果不断产出,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50个,AI三类医疗器械产品31个,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获批上市的创新药14个,居国内领先地位。

经过六年的努力,本市形成了一套市区两级紧密协同、各单位有力配合的工作打法,持续优化了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生态。例如,有效完善了空间、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空间方面,产业供地从3年1000亩,提高到每年1000亩。近三年为产业累计调度工业用地3663亩,提供标准厂房129万平方米。

持续加快医疗大模型落地应用

按照《行动计划》,到2026年,本市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要达到1.25万亿元,其中医药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每年100亿元以上。实现引领全球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5-8项,新增获批上市创新药10个、创新医疗器械30个;“三医”联动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新建1-2家研究型医院;引进培育多层次专业人才1万人以上;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风险投资每年200亿元;高品质特色园区10家。产业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结合发展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34项重点任务,包括推动研究型医院高水平发展、实施医疗大数据共享与应用、加快以医疗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加速创新药械入院应用等。

数字化也是本市医药协同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打造交叉融合特色优势。北京拥有良好的人工智能创新基础,本市将持续加快医疗大模型落地应用,推动通用大模型开源,以单病种数据库为切入,开展垂类大模型训练,先期推动面向药物研发、医疗辅助、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和中医药等五类场景的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

同时,搭建AI加速药物研发、虚拟临床试验等研发辅助平台,为诊疗新技术、新药研发提供重要支撑。支持脑机接口等医工交叉创新产品研发。围绕抑郁症等疾病,推动创新企业开展数字疗法产品研发,推进建立数字疗法产品注册检验审评指导规范,服务数字医疗产品审评和审批。

打造高水平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基地

为落实落细《行动计划》,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强化原始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其中,将重点抓三个领域,首先是抓重点团队与机构,制定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重点团队清单、机构清单,紧盯问题需求,全面服务创新研发和成果落地,再布局一批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新型体制机制的研发机构。

再者,抓新兴领域和新赛道,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AI医疗等新兴技术领域,加快布局科技攻关项目,出台细分领域支持政策,催生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此外,抓研究向应用的转化,前期支持昌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与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优势临床机构合作,探索了较好的协同科研模式,在此基础上,将打造5-10个高水平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基地。同时,依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临床医生与科学家双负责模式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基础到临床的转化速度。

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将缩至25周内

未来三年,本市将继续加强创新与三医联动的协同,做大做强药械基础板块。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介绍,在临床阶段,本市将优化临床试验机构启动临床试验项目的流程,实现立项审查、伦理审查、合同审查同步开展,推进医学伦理审查结果互认范围扩大到全市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并建立监测体系,提升互认效果,实施临床试验全流程监测,将监测结果与临床机构后补助政策挂钩。建立市临床试验信息平台,提升临床试验信息化支撑水平。力争通过以上措施,将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

张继红说,在注册阶段,将重点加速审评审批。加强创新品种研发进度跟踪,依托国家医疗器械北京服务站和北京市药械创新服务站,给予前置服务,将注册审评审批由行政审批环节延伸至技术辅导与审评环节,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在采购阶段,重点畅通入院路径。推进国谈药“双通道”试点,在30余家定点医药机构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同时,持续服务已上市品种,支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为拓展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数据支撑;支持创新药械在全球注册上市和销售,提高北京创新成果在海外的影响力。

李昂还透露,本市将持续推动研究型医院高水平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研究型医院,支持其与京内医疗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吸引全球高水平临床试验和国内首创标志性临床研究项目,开展同步多中心临床试验;支持研究型医院与创新医药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创新药械验证与示范中心,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市将建设共享电子病历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北京发布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 建设全市共享的电子病历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3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发布行动方案!北京将加快打造脑机接口产业创新高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26
北京取消医院药品数量限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