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加速起飞!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有何密码?
第一财经 2024-05-29 11:38

“调整你的时间表,这将是疯狂的2024年!”DeepMind研究院在预测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时称。

从在港交所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到由华为前“天才少年”创办已估值70亿元的智元机器人,再到最近宇树科技发布的能做“鲤鱼打挺”、砸碎核桃的9.9万元人形机器人。今年年初至今,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愈加火热。

最近,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该平台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首个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公共平台,将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同时加快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研发。

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该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共性技术平台,对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下游有巨大推进。“从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看,下游是很多应用场景,上游就是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有导航、有认知,然后有感知、应用,产业形成体系化就需要有从前期创新研究的这种技术平台来推动,做成一个生态。”

作为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面对热度不减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接下来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工业基础提供前提

2023年,上海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94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43.9%。

而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上海除了拥有领先的机器人密度,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新时达、节卡、新松等也在上海扩大产业布局。

“上海原有的产业基础是很好的,因为它百分之三四十的机器人供应链跟汽车工业是重合的。”顾捷说。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为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前列。目前,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500台。

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球50%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运行,全世界50%的市场在中国,大家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是最大的。“基于这个情况,我们会在中国加大投入,一方面我们有研发实力,在上海有很大的研发团队,另一方面机器人在全球的应用中心也都在中国。”

他还提到了ABB上海超级工厂,作为ABB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工厂,他们希望做一些定制化服务,并在中国生产,“目前我们大概能够达到全球95%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0%都可以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

而位于上海北部嘉定区的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新时达”),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在批量生产和组装“自己”。这家已成立20多年的上海本土企业,是上海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公司,目前密度为每万人千台机器人,和全球机器人密度排在第一的韩国相当。作为“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的链主企业,该公司机器人所有零部件均由长三角区域的供应商提供: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来自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

新时达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周广兴告诉第一财经,现在国产机器人品牌更多是以对标进口机器人品牌的路线来发展的,更多做的是进口机器人品牌可以做的事情。下一个十年,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会比现在更丰富,国产机器人会找到一些独特的行业和应用,随着传感器、视觉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除了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包括服务、生活等更多领域都会用到机器人。此外,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会用在越来越广的产品上,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会越来越成熟。到了那个时候,工业机器人产品类别在市场上占据的比例也会缩小,工业机器人仍会维持高速增长,但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增速会更可观。”

还将怎么干?

作为机器人从专用到通用场景的升级,人形机器人产业在AGI(人工通用智能)浪潮下也进入爆发期。

根据近日公布的赛迪顾问“先进制造2024观察”第1期《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未来功能型整机将逐步占据主流、发展潜力巨大。

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在未来,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比例为2∶1,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有望达到100亿~200亿台,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高盛的分析也指出,未来10~1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至少达60亿美元,最理想情况下,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1540亿美元。

不过,谈到从样机到应用落地,多家企业也表示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在韩晨看来,火热的机器人赛道是对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推进,不过从他们的落地来看,还有一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人形机器人做的事情真的需要一个人形吗?”他说,在很多工业场景,给机器人装两条腿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所以在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同时,更多地还是从工业场景中切入。

“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大模型。我们也在产品中融入了大模型,让机器不用规定路线就可以根据厂里的生产状况和当时的障碍状况,自动地决定怎么运行。”他告诉记者。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达闼机器人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兵也认为,机器人产业迈向“具身智能”的趋势毋庸置疑,但短期内也不能太乐观。“应用场景、真正的刚需等需要看得更清楚,并且完全显现出来。而且,要实现机器人能够做保姆,或者说像马斯克说的去做产业工人,都是非常复杂的一套体系,需要不断打磨、不断测试。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金字塔的塔尖。如果把人形做好了,向下延伸的一些应用、一些形态都能水到渠成,都是降维打击。所以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布局,是非常关键的。”

除了落地难的问题,上述赛迪的研究认为,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价值意义在于带动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驱动经济增长以及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多项基础部件亟待优化,产品成熟度较低;二是生产制造与维护成本高,距离产业化较远;三是高价值应用场景有局限,商业化落地较难。

除了近日揭牌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在去年10月公布《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将建设包括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内的三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月印发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到,面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初步建成若干前沿产业创新平台,为应对科技产业变革和探索科学研究新范式提供设施支撑等。

张英近日在一场论坛上公开介绍说,人形机器人是当前业界瞩目的产业“核爆点”,机器人的核心是“人脑”而非“人形”,具身、大小脑、肢体要很好地协调平衡。上海机器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配套完整,已有多家企业发布人形机器人样机。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以“应用牵引、场景驱动”为导向,支持人形机器人本体、具身智能大模型、灵巧手等关键技术攻关;深化工业制造、服务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争取三年内实现1000台规模化应用示范。将加快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推动万台智能机器人进智能工厂,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500台/万人。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上海将开放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张江机器人谷已入驻80余家赛道企业
解放日报 2024-06-11
北京亦庄加快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5
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落地
人民日报 2024-05-29
人形机器人的掣肘与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23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