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以普惠性社会服务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提质增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6 07:10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继续关注农村移风易俗,提出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移风易俗的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破除迷信和盲目攀比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日益浓厚。同时也要看到,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当前一些地方的办酒风、人情风仍然存在,加剧了村民的人情负担,并衍生出铺张浪费、跟风攀比等不良现象,亟待治理和纠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单独列为一条,首次鼓励地方为农民婚丧嫁娶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这是在总结既往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各地降低人情负担提供了新的治理方式和可行途径。

这方面,一些地方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比如,北京通州区永顺镇多个村建设红白喜事大厅,供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时使用,其中上营村通过村办饭店提供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倡导村民们移风易俗。诸如此类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对照当前政策进一步充实完善后,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开来。当然,各地农村发展的基础和治理的现状不同,为农民婚丧嫁娶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仍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政策,推进移风易俗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优化乡村治理方式上做文章,在“润物无声”的宣传与引导上下功夫。比如,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机制,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持续加力增温,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提质增效,为筑牢乡村社会文明意识、提高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这方面也不乏范例可循。2023年年底,北京昌平区延寿镇花果山村“深入摸排情况,有的放矢推进移风易俗”案例,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村级典型案例。该案件的经验做法主要包括: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订立13条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角”作用,推进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集中商讨、广泛动员等方式,规范红白事操作流程和办理标准,使得政策宣传既有广度又有力度;组建“文明乡风建设”调研小组,深入每一户村民家中走访调研,通过苦口婆心的动员说服,将思想工作做到位、做到“家”。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地应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争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以表率行动带动农村群众打破旧俗、告别陋习。此外,还应大力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做好倡导性示范。比如,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村群众增强创先争优意识,营造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各地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加强普惠性社会服务为重要抓手,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和打造特色阵地,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定能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农村群众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持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让彩礼归“礼”,弘扬社会新风
人民日报 2024-06-13
北青快评|让彩礼回归“礼”,需要社会凝聚共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韩文秀:有地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农民人情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北青快评|整治滥办酒席之风也应依法而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治理高额彩礼需要严紧细实
中国妇女报 2023-12-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