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历史建筑的重生: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0 21:00

近年来,人们对历史建筑的兴趣和关心急剧增加。

京都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京都遗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参观,尤其清水寺一带及平等院,常是一片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景象。京都之外的金泽等地,一到休息日,留存的传统街区同样人声鼎沸;即便是在现代感十足的东京、横滨和神户等大城市,昭和时代以前修建的近代建筑也在以各种受人欢迎的形式投入使用。以洋馆为背景摄影留念,在古民居咖啡店中小坐,投宿于老式宾馆,诸如此类的文娱休闲活动风靡一时。

不过,把历史的时针回拨一点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日本各地的古城和乡村景观都处于危机之中,许多景观甚至就此消亡。曾被评价为“与伦敦别无二致”的东京丸之内地区的红砖建筑群,1970 年左右就完全消失了,连世界级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有乐町旧帝国饭店也被拆毁。甚至在仅仅几十年前的 1987年,日本还在讨论是否拆除由红砖搭建的东京站丸之内站舍。时针再往前拨,许许多多的历史建筑都在二战期间或战后消失了;倘若回溯到明治初期,更是有大量的神社、寺院和城堡濒临损毁,危如累卵。即使是今天,作为世界遗产的奈良兴福寺与姬路城,仍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损毁情形。

尽管现在许多历史建筑仍在遭受破坏,但比起过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保护而非破坏历史建筑。原因也很简单,大多数人都认同历史建筑具有值得保护的价值与魅力。倘若不能认识到这些价值与魅力,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拆除这些破败的历史建筑就再自然不过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许多民居和明治及大正时代的建筑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消失了。

历史建筑的价值与魅力并非一成不变。具体来说,哪些建筑物具有价值?什么值得保护?这些判断基准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很可能街头某栋曾被认为随处可见的建筑,会因为价值与魅力重新被发现,突然有一天就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些最终造成了今天的情况。

本书的第一个主题,即为追寻日本近代社会发现历史建筑的价值与魅力,并将保护范围从神社、寺院和城堡扩大到民居、近代建筑、传统街区甚至整座城市这一变化的经过。

在产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政治上持续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某些特定类型的建筑会遭到破坏。然而这些破坏活动一旦进行到一定程度,人们又会注意到建筑之前被忽视的价值,于是该建筑又得到保护——诸如此类的情况反复发生。总而言之,发现历史建筑的存在价值也好,破坏它也好,保护它也好,都曾在近代的日本发生过。本书希望结合近代建筑学这一学术领域的相关成果,一并解读这些反复发生的破坏和价值再发现,以及保护的原委。

同时,本书也会尝试思考为了保护那些被发现的价值与魅力而采取的手段,以及在修复过程中具体发生的问题。

绘画与雕塑之类的艺术品,其作品价值一旦得到认可,原则上说,后世之人就不能再修改。但是,建筑物如果完全不加干预,是无法长久保存的。日本的气候环境使得木构建筑一旦疏于修缮就会迅速老化,在数十年内便会彻底糟朽。西方的石头建筑尽管看起来十分坚固,但同样必须定期修缮。

总而言之,就建筑物的保护而言,定期的修缮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一经修缮,外观和材料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想要长久使用建筑物,就不可避免要根据用途对其进行改造。这样的修缮工作在漫长的历史里重复几次,建筑物就会完全变样了。可以说,历史建筑都是多次改造的产物,外观都已发生变化。

在发现历史建筑价值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看待建筑物上江户时代及之前累积的改造,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都是重要的问题。修复中,有人视建筑最初的样貌为最高价值,主张回归本源,即希望“复原”;也有人认为这些历史变迁的积累才正是建筑物真正的价值所在,故而主张“维持现状”,秉持“忽视美学”。关于建筑文化价值的讨论在双方的唇枪舌剑中逐步深入。此外,为了使之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近年来,许多历史建筑按照现代建筑标准在房屋结构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度上进行了改造。不过,究竟应允许改造到什么程度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的第二个主题,便是以复原为焦点,回顾这些关于历史建筑修复的价值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主张将经过改造导致外观变化的建筑还原到最初样貌的思想,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再现”已完全消失的建筑物。虽然这种再现的想法古已有之,但毁于兵燹的天守阁真的修复如初后展现的风貌还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同时也获得了认可。之后这一理念甚至被运用在重要“历史街道”的保护上。20世纪末以来,日本各地的历史遗迹保护工作都步入了新阶段。

1992 年落成的冲绳首里城正殿,虽然如实重现了曾经的样貌,但终归是平成时代建造的现代建筑,并非历史建筑。然而,当该殿于 2019 年再次毁于大火时,冲绳民众的反应显然告诉我们,首里城并非只是随时可以重建的现代建筑,它始终被视为冲绳的象征,与真正的历史建筑无异。与之类似,1959 年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的名古屋城天守,虽然人们普遍认可其存在价值,但仍然会就是否应再现原本的木结构而争论不休。

本书的第三个主题就是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再现”建筑,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在当下的日本,二战后持续多年的废旧建新已逐步走向终结,人们渐渐意识到数量庞大的历史建筑中蕴藏的巨大价值,甚至开始转而追求重要“历史街道”和历史区域的保护与保全。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历史建筑转化为现代资产,使之充分发挥实用价值。

历史建筑正由毫无价值的破房子或是仅在旅游时才会去参观的景点,逐步转变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场所。本书的主要目标,是立足于不断出现价值变迁的当下,回顾近代以来关于历史建筑的种种思考。

相关阅读
对话:历史建筑修缮要沿袭时代特色分类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9
北京出台首部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9
新知|从历史建筑修复实践,探索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0
北京加强保护让千余栋历史建筑“亮起来”
新华社 2024-01-09
北京历史建筑将按五类实施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