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对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保险消费投诉问题多发,营销宣传行为有待规范。
2025年8月21日,消费者韩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韩女士称,2025年8月2日无意中发现支付宝账户被自动扣费,经查询得知系一项保险扣费。通过支付宝客服联系到保险客服后,被告知她曾于2024年3月签署过一份某保险公司的“保险体验版”协议,但她对此并不知情,且客服所述条款中含有“期满自动续保”内容。韩女士认为,该公司在续保前未履行明确告知义务,涉嫌通过“免费体验”等方式诱导消费者投保,并在未与消费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自动续费入保。消费者不认可该保险的合法性,投诉要求全额退保。最终双方通过消协315平台达成和解,保险公司退还韩女士保费3500元。
中消协表示,保险服务低价诱导投保、后续自动扣费问题突出。部分保险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发布低价体验广告吸引消费者点击,在消费者未明确授权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投保,并在体验期结束后自动转为高价月付套餐,造成持续扣费。
虚假宣传和销售误导频发。一些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夸大保障范围,宣称“大病小病都能报”“交满年限可全额退本”等,实则理赔条件苛刻、限制重重。
“车辆统筹服务”假借车险名义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无保险资质的汽车服务公司冒充大型保险公司销售所谓“车险”,一旦发生事故,消费者无法获得理赔。
中消协建议,保险行业企业应当强化合规管理,规范投保与续保流程。一是严格履行信息告知义务,在投保、续保、扣费等环节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二是加强广告审查与销售行为监管。要加强销售人员培训与管理,真实、准确地介绍保险产品内容,杜绝夸大收益、隐瞒限制等不当营销行为。建议监管部门依法打击假冒车险及无资质销售行为,防止无资质机构冒充正规保险公司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购买保险前仔细阅读产品条款,核实保险公司资质和收款主体,避免通过不明链接支付,防止上当受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