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从这本书中,读懂先行者的情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7 09:19

“(社会调查)要特别注重应用,而不要纯为研究学理,求得知识,只‘为调查而调查’……举行调查必有一定清楚的目的,使人们根据调查的结果来改善社会实际生活,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类幸福。”这是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先驱李景汉先生说过的话。

李景汉生于1895年1月12日,北京通州人,1917年赴美留学,1924年学成归国,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

据著名学者郑杭生在《李景汉与〈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本文多处引用该文,不再注)中钩沉:“李景汉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由于当时我国没有关于人口、男女性别比等基本的统计资料,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其他国家的同学却能回答同样的问题。”这刺伤了李景汉的民族自尊心,此后一生坚持“我是信仰社会调查的”“要从事一辈子社会调查”。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是李景汉从调查北京城市底层民众,转向调查农村的开山之作,呈现出“中国乡村可悲可喜甚至于可惊的种种现象”。被调查的黑山扈、挂甲屯、马连洼村、东村已发生巨变,但书中承载的情怀、担当与赤诚,永为后学楷模。

从这本书中,读懂大家的情怀

留学期间,李景汉立志“三不做”,即:一不做官,二不经商,三不给军阀当爪牙。

当时“国人不但不知道社会调查是怎么一回事,就连这个名词也少有人听见过。只有两三个作大学教授的美国人,会试一试用在西国已经实行有效的社会调查方法,来调查中国的社会情况”。

1924年,因《北京社会调查》而成名的美国学者西德尼·甘博约李景汉回中国做社会调查,他是宝洁公司创始人詹姆斯·甘博之孙,自1908年起5次到中国进行社会调查,参与创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李景汉表示:“这自然正中我的心怀,就非常高兴的回到北平。”他建立了北平社会调查社,任执行干事。因甘博正在一所学校学中文,功课压力大,李景汉暂时单干。

“那时我真是精神十足,每日风雨无阻的混迹于车夫当中。不但在大街小巷与车夫个人谈话,即车夫休息所,人力车厂,车夫家庭,统为我走遍了。”李景汉因此完成了著名的《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

1926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成立,李景汉任调查主任,“一切工作亦属开荒性质,毫无成例可供参考”。同年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增设社会调查方法一门”,请李景汉兼职授课,因“学生对于社会调查的兴趣甚大,都要亲尝实地调查的滋味”,遂先后组织两个年级的同学(前一班15人,后一班8人)参与社会调查,加上一名研究生的独自调查,共获得4个村的调查数据,分别是:

黑山扈村:离燕京大学较近(“西北十里路”),且班中女生张光禄的父亲在村中有别墅,老人热心帮助村民,有口碑,只是村略小,仅调查了21家。

挂甲屯:距燕京大学更近(“不过半里”),且设有警察分署,便于调查,最终完成了100家调查。挂甲屯靠近城区,与城厢居民生活近似,极少以务农为业者。李景汉担心该村与“乡村”的情况不符,将这部分调查列为专章,以示区别。

马连洼村:调查了30家。

东村:调查了15家。

在李景汉设计的问卷中,向每个被调查对象提出约100个问题。

苦难乡村保存了道德氛围

当时中国农村被视为“愚、弱、贫、私”,但具体程度如何,又无人能说清。《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拿出清晰图像:

收入奇低:以挂甲屯为例,年户均收入180.82元,支出163.99元,食物支出占比(即恩格尔系数)达64.3%。挂甲屯中73%的家庭年收入不足200元,会经常挨饿。挂甲屯近圆明园,早期居民多旗丁,生活安逸。李景汉来调查时,这里已陷入赤贫,满人户仅剩15%,外来户占33%,2/3的外来户因在老家破产,逃到此地,可见他们的老家更穷。黑山扈三村情况还不如挂甲屯,年户均收入217元,支出235.21元,呈亏损状态,大多数家庭靠借债维持。

婴幼儿死亡率惊人:挂甲屯受访的97名女性共生育326个孩子,死去132个,不满10岁死去者达119个,即36.5%的孩子活不到10岁。更可悲的是孩子们的死亡原因:“这些家庭在儿童病时多半请不起医生,故关于儿童的病也说不清楚。”

营养不良:当时羊肉、猪肉每斤仅0.3元,但100家中87家“只在新年、端阳(即端午节)与中秋两节购用肉食,亦有全年中只在新年吃一次肉者。此外吃得起肉的百家中不过13家,数量与用费亦甚少。于此可见村民生活程度之低微”。

兵灾骚扰:“民国以来京郊一带曾受兵灾数次。挂甲屯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国民军退出北京以后,曾遭某系军队之骚扰,百家受损者46家。”“其他3村损失更大:64户中有52家受损,损失共计5548元。”

农村状况触目惊心,可村民们却呈现出令人震惊的道德素质,即:“大概说来,本村(挂甲屯)人民之品行端正。赌博行为除年节外甚为少见。村中无盗贼亦无乞丐。”村中74家的窗户安了玻璃,“由此看出居民进步的程度”。

有温情和敬意,才能传之久远

数字是冰冷的,但统计数字的人是有温度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呈现出社会科学研究的良知:以温情和敬意,直面苦难中挣扎的人民,他们是一个个内心光明、渴望美好明天的鲜活生命,他们一边忍受着命运的不公,一边承托着国家的前行。

李景汉先生使用的是西方社会调查方法,接续的却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中国传统。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也是李景汉先生学术转型的关键之作,沿此进路,他在1928年完成了平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有后篇:1956年中秋节前夕,在时任《人民日报》总编邓拓的建议下,年已花甲的李景汉先生重访挂甲屯等4村,还调查了西北旺、东北旺两村,部分调查内容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引起反响。因种种意外,全部内容以《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为题,直到1981年才出版。序言中,李景汉先生写道:“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前途,我抱着无限的希望,从而也有一个想法,即希望能够在本书所调查的同一地区,再做一次调查。可惜我自己已达八十七岁的衰弱年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986年9月29日,李景汉先生仙逝,终年91岁。

1929年商务印书馆的初版《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难得,书因人贵,它本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只因负载了人的情怀,才有了不被时光尘埋、越久越珍贵的品质。

文/唐山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在困难中看到机遇,先行者早已先行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10-16
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详细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和犯罪成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争做全民阅读的践行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3
视点北京 | 故宫发布参观须知:禁止商业性拍摄,露营车等禁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5
以“工行驿站”为阵地 做雷锋精神的“先行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0
读书|这几本书,风靡70年,说透了每个国人的秘密
诗词天地 2022-11-19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再“瘦身”
上海证券报 2021-12-28
新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发布:缩减至27条,制造业条目清零
澎湃新闻 2021-1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