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北京青年报从北京市交通委消息,本市50个轨道站点及40处“学医景商”重点场所“一站一策”精准治理工作已全面完成,90个重点点位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明显改善。其中,通州区在地铁6号线潞城站试点推行非机动车停放“全域协同”治理新模式,推动该站高峰时段拥堵时长下降80%以上,为全市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样本。
作为通州区东部连接行政办公区、人大通州校区,并辐射北三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地铁6号线潞城站日均客流量超过6万人次。治理前,站点周边共享单车淤积、私家车违停与“黑车”非法揽客等问题交织,高峰时段拥堵常态化,交通安全隐患突出。
治理前,地铁6号线潞城站周边高峰时段拥堵常态化,交通安全隐患突出
为破解难题,通州区打破常规,成立了由潞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创新实施“10+21”专项治理行动,即10天集中攻坚解决突出问题、21天巩固提升防止反弹。抽调交通、综治、综合行政执法等力量,组建跨领域“攻坚队”,依托“吹哨报到”机制联动区级执法部门,以“文明积分”动员志愿者广泛参与,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域协同治理新格局。
面对停车资源不足的短板,通州区积极挖潜闲置空间,利用腾退公交场站空间、改造机动车停车场等方式,建成可容纳4000余辆非机动车的专用停车场;同时协调利用运河东大街北侧战略留白地块改造为临时停车场,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2100个,进一步补充停车供给。停车场内通过施划清晰停车标线、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分类分区管理及安排志愿者定点值守引导,实现“车头朝向一致、线内规范停放”。
挖潜闲置空间,建成可容纳4000余辆非机动车的专用停车场
在治理过程中,通州区坚持疏堵结合、刚柔并济。系统治理推动潞城站从交通“堵点”蜕变为秩序“亮点”,如今站点周边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占道乱象彻底扭转,高峰时段拥堵时长下降80%以上,通行效率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从52%提升至96%,治理成果惠及广大通勤群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