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关于支持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通过首都之窗公开征求民意,征求时间为11月5日至11月11日。《若干措施》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制定,从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打造一流产业集聚区等方面提出17条措施,推动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打造“科学家创业第一站”
《若干措施》将“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置于首位,从原始创新、临床转化、成果落地、AI赋能等方面精准发力。《若干措施》提出强化原始创新策源,支持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围绕医药健康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
成果转化环节,《若干措施》提出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科学家创业第一站”,同时加快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昌平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完善产业孵化生态。
针对AI+医药健康新赛道,《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共建医疗健康高质量数据集,在生命园三期等重点区域部署生物医药专业化智算设施,对符合条件使用智能算力的企业给予市级算力券补贴;同时鼓励开发生命科学基础大模型与医药应用垂类模型,支持建设AI实体医院,对示范性强的AI+医药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资金支持,加速技术落地应用。
完善产业服务平台 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
围绕企业从研发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若干措施》拟推出多项“解渴”举措。创新药械研发上市方面,将昌平区高水平创新药械品种纳入重点项目制管理,强化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等平台服务能力,建立企业与监管机构前置沟通机制,打通上市“快车道”。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上,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布局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平台运营情况,给予不超过3年、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
支付端与金融端将协同发力,为产业发展“输血造血”。在支付端,《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昌平区创新医药企业合作开发特定疾病险、特定药品险,试点“药价谈判+按疗效付费+分期支付”组合机制,降低患者负担同时加快创新药械推广应用。在金融端,构建“股贷债保”联动体系,扩展“贷款+外部直投”“认股权贷款”等创新模式,对基金已实缴到位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实际投资的,分档给予投资机构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
加速特色产业集聚 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入园入区
《若干措施》聚焦“一园两城一区”(生命科学园、国际医疗器械城、未来美城、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核心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将用好合成生物制造项目准入“明白卡”,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应落尽落、入园入区发展;未来美城将建设中国化妆品原料信息平台,引导美丽健康骨干企业优先向未来美城布局;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领域,依托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所,设立脑机接口专项孵化基金,打造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交流中心,高质量建设中关村(昌平)智能眼科医工产业园。
为提升园区承载力,《若干措施》提出,研究将“一园两城一区”全部纳入北京市重点产业集聚区范围,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力度,支持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园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智慧化平台及产业服务设施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50%、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引入全球领先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提升园区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根据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效等,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50%、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此外,《若干措施》还在国际化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多项措施,旨在继续深挖和释放区域发展潜力,提升北部地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能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