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4年的纪实长镜头 《白马姐妹》今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5 12:02

11月4日,纪录电影《白马姐妹》首映,影片刚刚获得第八届纽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长片奖。2003年,本片前传《白马四姐妹》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入围了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白马姐妹》于11月5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

四姐妹:从青春梦想到中年担当

《白马姐妹》拍摄8年,故事跨越24年,见证了四姐妹从轻歌曼舞的青春少女成长为勇敢担当的中年女性。面对社会转型、自然灾难和生活挑战,她们坚韧应对,展现出强大的女性力量。

1999年春节,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在四川省平武县大山深处的厄哩寨第一次遇见白马藏族四姐妹。那一年,大姐伍音早24岁,刚刚盖起自己的房子,却幻想着远走他乡;三姐小英美17岁,打扮得像城市姑娘,一心想去九寨沟跳舞;四姐金银早才13岁,梦想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只有22岁的二姐晓小,柔和温顺、爱说爱笑,愿意踏踏实实留在寨子上。

电影开拍时,白马藏族正面临一项严峻挑战:为保护生态,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传统的伐木狩猎被禁止,白马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产转型。彷徨之际,四姐妹率先搞起家庭旅游,为白马藏族生产方式转型探索新路。

20年过去,一场特大山洪将白马寨变成废墟。张同道教授带领团队再回白马,洪灾过后,家园破碎,四姐妹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力量:大姐丈夫小木他作为村支书日夜忙于寨子重建,撬地板、装烟囱、修厨房、刷门窗,甚至帮村民抬房子。大姐敢作敢当,干净利索。二姐和大姐并肩劳动,扛木头、上房顶、搬砖抱瓦,展现女汉子的风姿。三姐从青春美少女变成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学没毕业的小英美认真检查女儿的英文作业。首映式现场,白马四姐妹观看银幕上的往事,一会哭,一会笑,“过去的生活都留在电影里了”,大姐感慨地说。

治愈系电影:歌舞里的生命哲学

歌舞是流淌在白马人血液里的生活节奏。曹盖面具舞和白马民歌是电影的精神血脉,具有高度人类学价值。其实,这不是博物馆里展览的非遗符号,而是白马人的真实生活。

曹盖舞是白马藏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张同道说,20年前,他把曹盖当作文化奇观拍摄,直到2023年才发现,曹盖不仅是敬神驱邪、祈求平安的舞蹈,更是一场全民狂欢,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观众,这与现代戏剧的沉浸美学如出一辙。

白马人的日子是用歌声串起的。白马民歌大多歌唱劳动场景,如《春耕歌》《割麦歌》《养蜂歌》《放羊歌》《采药歌》等。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到来,有些民歌濒临消失,电影专门抢救性录制了《太阳歌》《招魂歌》等传统歌曲。一首《敬酒歌》在电影里反复出现四次:“人活一辈子/又唱又跳一辈子/唱跳的欢乐才属于自己/人生如旅人/不唱不跳干啥呢?”张同道坦言,这首歌蕴含着白马人的生命哲学:生命本体才是最重要的,不被身外之物束缚。他说,当代人的内卷、焦虑往往源自名利俗务的裹挟,却忽视了生命的本真价值。他称这是一部治愈焦虑的电影,为那些在都市奔波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剂精神清凉剂。

不仅是拍电影,更是带着摄影机陪同兄弟姐妹一起重建家园

《白马姐妹》记录的重建不仅仅是房屋和道路,更是文化信仰与文明传统。

1999年的拍摄为厄哩寨留下一幅美丽古朴的影像——如今只保留在电影里,而2020年的拍摄则见证了艰难历程:挖掘机、压路机、卡车隆隆驶过,修建现代乡村;大会上村民为补贴款分配方案争吵不休;搬迁房屋时,乡亲们齐心协力;跳曹盖时全村人狂歌欢舞,其乐融融。这种看似矛盾的镜头其实正是复杂、多面的真实影像。张同道说,从某种角度看,《白马姐妹》不仅是拍电影,更是带着摄影机陪同兄弟姐妹一起重建家园。

《白马姐妹》是一部跨越24年的纪实长镜头,24年光阴涂改了四姐妹的容颜,也刷新了白马寨的面貌:从伐木狩猎到生态保护,从封闭山寨到旅游景区,从传统木楼到砖瓦混凝土结构,从山间小道到高速公路,电影前景是白马姐妹的人生故事,故事背景是大时代里白马藏族走向开放、快速发展的历程,刚刚开通的九寨沟绵阳高速为白马人的未来留下辽阔的想象空间。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教授表示,《白马姐妹》呈现出人文主义和长期主义精神,永远把人放在首位,悲悯人、关爱人,长期跟踪,这才是有力量的纪录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追幸福的人》3月25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27
高原小站里的“东北姐妹花”
中国新闻网 2021-03-08
《海街日记》再登北影节展映 温暖镜头诠释日式美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8-16
“首艺联·云展映”开展线上映后交流 《我的九月》主创30年后再聚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5-31
​《小妇人》爱情线又甜又虐 “甜茶”高光表白呼应520
美国索尼哥伦比亚影业 2020-05-20
回忆|和四姐张充和在青岛的日子
北京青年报 2020-01-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