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主办微短剧坊间对话探讨“进阶方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4 17:24

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44期《微短剧:基因图谱与进阶方案》日前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活动邀请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一峰担任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汤拥华,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独舌短剧”主编许心强,就微短剧的基本特性等话题展开对谈。

文联微短剧.jpg

短剧内容是足球赛的“射门集锦”

胡一峰表示,微短剧具有较强的观众吸引力,我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且覆盖全年龄段;涵盖多元的文化承载力,现实、现代、玄幻、古代等多种类型剧集都能在微短剧中找到自己的表达;呈现一定的精品创造力,每个细分类型中都能看到优秀作品,整体创作能力在提升;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强劲的拉动力,短剧赋能千行百业;拥有很强的话题制造力,不仅是视觉作品,更是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微短剧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处理的问题

汤拥华认为,微短剧是很自然的产物。一是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今天我们更愿意强化自己的某种人设,而非强调个体改变,文学、影视作品等都是把想象的某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变成具体可见的东西,微短剧中每一个确定的人设都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二是快意恩仇的可能性,也许我们不是特别能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大,但是真正的审慎首先来自跟非常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三是探索故事向其他媒介空间延展、共鸣的可能性,需要去思考微短剧包含的游戏式的打怪升级结构,同普通人生活、社会文化命题之间的关系。

魏钦涛表示微短剧有“新”“短”“内容为王”的特点。首先是“新”,微短剧是全新事物,而非简单的长剧切片,两者的叙事结构、创作逻辑、拍摄手法、受众对象都完全不同。其次是“短”,微短剧相当于用电影的时间长度讲述长剧的故事跨度,这就是其领先性所在,节奏短平快,信息密度非常高,符合当下受众喜好。最后是“内容为王”,微短剧目前仍是完全靠内容说话,只要用户爱看就有流量、有收益、能发展。

许心强认为,微短剧同其他文艺形式明显区别在于,其主动将创作姿态降到最低,让观众平视甚至俯视,不再带有教化宣传等思想包袱与表达欲望,杜绝了“教观众做人”和“高级审美”的创作姿态,因此观众对微短剧产生了天然的好感与认可。如果把电影看成是一场90分钟的球赛,那么微短剧就是射门集锦。无论是霸道总裁、重生复仇、还是战神等,观众在休闲时就想看点通俗易懂的、看得爽的。

短剧评论的“关键决胜力”

胡一峰认为,评论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借助评论的方式更加理性地实现创作与受众之间、创作与研究之间的良性对话,会对微短剧创作起到正向的引领推动作用。评论还有“代言”的作用,评论家能够帮助创作者发现作品中好的东西、有意义的地方,正向鼓励会让新生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有不良创作倾向,或者确实存在问题的微短剧,评论工作者要直言不讳,助推其健康发展。

汤拥华提出,用户评论能帮助观众在海量短剧中找到心仪作品,而专业评论则注重立场中立、慎重推荐。文学首要的评论是诚实,学者评论应真的代表自身学识、说真话,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客观立场想得理所当然,在很多问题上,自身的趣味只是趣味的一种。我们今天做任何一个评论的时候,不要理所当然认为自己能够占据一个客观、公正、理性的立场,我们一定是和特定的人、利益、身份有关系,这些关系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甩脱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仍然要去想着如何更新我们的语言。评论最重要的是改变言说方式、说理方式,改变在理性展开中放入个体真实关切的方式,改变互相说服的方式。

魏钦涛表示,从用户评论角度来看,用户评论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荐算法因子,其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短剧的推荐;同时用户评论是用户与创作者交流的窗口,创作者入驻平台后可以和用户在评论区直接互动,即时有效解决用户疑惑,改进自身创作。从专业评论角度来看,专业评论是行业、平台和社会沟通的渠道,平台非常重视专业评论对行业发展的长远价值,组织研讨会等让专业评论工作者为平台、创作者提意见,适当参与创作。

许心强表示,微短剧受到追捧后,业界似乎并未将其当成一个值得探讨的行业,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产业上,都充满了对其的刻板印象。“独舌短剧”希望做第一个同微短剧行业真诚对话的自媒体。围绕微短剧的文章陆续刊发后,既有表扬作品的用心之处,也有针对部分情节的批评,相关一线从业者反馈“以后不可能糊弄则糊弄了”。可见评论对行业有良性促进作用,无需无底线跪舔作品,只需如实呈现。

让观众吃上“细糠”

 汤拥华看来,一年来微短剧的变化令人欣喜,一是叙事吸收长剧特色,情节线索不再单一,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叙事手法愈发成熟;二是快意恩仇不再局限于打脸逆袭,而是更注重展现人物的自我坚持,展现“做自己”从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仍是对观众情绪价值的满足,但更有回味余地;三是探索微短剧美学语言,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增强人物与环境的对话感,让观众吃上“细糠”。微短剧的发展不是变成长剧,而是变成更好的微短剧,在爽的轨道上,也能淋漓展现人性的荡气回肠、人生的波澜壮阔,只要沿这个方向发展,每个人都能从趣味和产品的双向提升中获益。

许心强表示,现在的微短剧同早期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目前微短剧精品化的定义尚未明晰,从业者和平台往往从题材创新和制作上下功夫,将其作为微短剧精品化的方向。头部厂牌已“卷”出自己的风格,比如听花岛用微短剧的形式重新演绎故事,出品《盛夏芬德拉》的马厩制片厂追求镜头审美语言,出品《一品布衣》的格物致知坚持自身创作理念。在官方推动的创作计划中,创作者也展现出自己的姿态和追求,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微短剧的精品化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但确实在一步步往上走。

魏钦涛认为,微短剧是处于蓝海期的新行业,市场上挂着满树的果子,人们往往选择去摘好摘的果子,但是好摘的果子总会被摘完,用户总有一天会审美疲劳,届时行业将面临选择向上或向下发展。在政策、监管、平台的努力下,堵死向下发展的路,激发其创造力,使其自然而然向上演进。平台会为创作者提供资金、流量或其他支持,专业人士也会帮助创作者构建微短剧理论体系,创业者也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极致,不断进行题材创新、提升创作质量、打破现有边界。行业链条中各角色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微短剧必将向上向好发展。

胡一峰表示,新的艺术门类往往在争议中发展,对微短剧的发展要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当下新媒体时代,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新名词,比如微短剧领域的“金手指”“细糠”等网言网语,如果文艺评论工作者能够使用这些概念去对作品进行分析评判,而非全部使用大众不好理解的学术语言,可能会让更多的受众接受,并且能够在创作的场域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提升评论的有效性,以促进微短剧进一步发展。

  在现场交流环节,观众踊跃提问,围绕AI助力微短剧创作等问题,同嘉宾展开深入交流。本次活动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173.4万人次在线观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周习连推两部报告文学 大国工匠与最美科技工作者炼成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3
来北京朝阳,一票通关
北京朝阳 2025-09-26
北京市文旅局推出10条“跟着赛事游北京”线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2
汇聚诸多AI及潮玩产品 服贸会朝阳展区展现“潮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8
《话说嘉庆君游台湾》作者肖璞韬:用评书讲述“两岸一家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7
第六届北京青年影展打造八大主体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5
北京警方暑期严打涉旅、涉医“黄牛” 相关警情同比下降50%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8
北京发布《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