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时|东单北大街上的文化名人遗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4 07:57

逛东单北大街,追寻近现代中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足迹,或许是件颇有趣味的事儿。由于东单北大街的西侧胡同大多消失,东侧的胡同还较为完整地留存下来,笔者的追寻之旅,便从东侧的西总布胡同开始,自南向北穿过外交部街、东堂子胡同、干面胡同。

史家胡同博物馆

西总布胡同 

董希文在74号创作《开国大典》

此行的起点,是名人故居众多的西总布胡同。

西总布胡同39号,曾经拥有过一座小洋楼,而今已然见不到了。所能留下来的,只有对往事的不尽追忆。

1932 年,美国人约翰·金·费尔班克和未婚妻威尔玛来到北平,他们从清华大学美籍教授翟孟生手里租得39号院子。不久之后, 二人在这个院子里结婚了。

在西总布胡同的这段时光,这对夫妇结识了梁思成、林徽因、胡适、金岳霖、钱端升、陈岱孙、丁文江、蒋梦麟、傅斯年、翁文灏、费孝通夫妇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精英。梁思成还为这对夫妇分别起了中文名字:费正清和费慰梅。

来到西总布胡同51号院,这里自新中国成立后便是中央美院的宿舍,著名画家侯一民就曾住在这里。您还记得第三套人民币的图案吗?1元券上开拖拉机的女农民,2元券上开机床的工人,5元券上手持钢钎的炼钢工,10元券上工农兵代表,都是侯一民创作的;而第四套人民币的图案中,从1角券上的高山族、满族人头像,到100元券上的四位领导人的浮雕像,也都是由侯一民与夫人邓澍创作的。

西总布胡同路南的74号,是一栋小洋楼。也就是在这栋小洋楼里,临近不惑之年的画家董希文完成了《开国大典》的全部创作。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油画《开国大典》,美院随即把任务交给了董希文。接到任务时,董希文还住在大雅宝胡同。因为地方太局促了,没法铺开画,所以他只在大雅宝胡同完成了草稿,而后便来到西总布胡同亲戚家继续创作。由于画作的尺寸过大,画地毯的时候就只能趴在地上完成。就这样,董希文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便完成了这幅巨作。

说来也巧,就在西总布胡同西头路北小区的一号楼墙上,竟然留存着周恩来总理题写的“人美”字样。这“人美”,便是成立于1951年9月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由此看来,西总布胡同还是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源地。

外交部街胡同

向校工鞠躬的北大校长

外交部街胡同西起东单北大街,东止朝阳门南小街,全长 809米。

外交部街1号院的这栋金黄色小楼,是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的寓所。昔日以“李神仙”而声名显赫的李少春,受到过几代北京市民的追捧。

就在外交部街59号院(即协和医院别墅区,这里曾居住过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医生等)对面的位置,也就是外交部街胡同48号,乃昔日的旧元真观。北平解放初期,这里迎来了华北军区文工团(后来更名战友歌舞团)。当时的文工团成员,包括了晨耕、马国光、田华、王晓棠等一批此后名震华夏的艺术家。只不过,那时的他们,都还年轻。

700多米长的东堂子胡同, 西起东单北大街,东止朝阳门南小街,据说是元代形成的。

昔日的东堂子胡同内,曾经居住过文化名人蔡元培、丁西林、沈从文、张致祥等。其中,东堂子胡同45号,有一座比较显眼的院门。这座宅院昔日的主人,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理科硕士丁西林。他曾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此后还担任过中央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教授兼教务长。

当然,他的成就还不光是在物理学科方面。根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说法,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尽管是业余爱好,但他做得太漂亮了。从而为广大读者们留下了《一只马蜂》《压迫》和《三块钱国币》等十部经典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丁西林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务。他所居住的45号,大体上见证了这一切。

据说,文化名人张致祥也曾在45号居住过。他参与过开国大典筹备及现场指挥工作。他还是最早提出组建东方歌舞团构想的人之一。

东堂子胡同51号曾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而今的国家博物馆)宿舍。1952年,沈从文一家搬出中老胡同的旧宅,迁至交道口大头条胡同。1953年,身为历史博物馆馆员的沈从文,又被分配居住在里院靠东头的北房三间。从这时起至1980年,沈从文在此生活了 27年。1972年,经过反复争取,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分得小羊宜宾胡同3号东厢房两间,沈从文也开始了“东家食而西家宿”的生活。每天的下午5点左右,沈从文会提着竹篮到小羊宜宾胡同吃晚饭,而后将第二天的早餐和午餐带到东堂子胡同。直到1980年,沈从文才从51号迁出,搬到了前门东大街3号的一套小三居室楼房。

东堂子胡同75号是蔡元培先生的故居,也是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到1920年担任北大校长时期的寓所。这段时间的蔡元培,深度参与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蔡元培进入北大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在“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多次召集北大学生在东堂子胡同的家中开会。

东堂子胡同蔡元培旧居

东堂子胡同往北,过了部分残留的红星胡同(此前叫无量大人胡同)与金宝街,便是干面胡同。

干面胡同

这两栋宿舍楼里,曾住过卞之琳、贺麟、金岳霖、翦伯赞、钱钟书

干面胡同33号院的西洋风格二层小楼,兴许是您能见到的干面胡同最具特色的建筑了。当然,为小洋楼作守卫的,是一座保存尚且完好的红色金柱门。这座小洋楼最早的主人,是民国时期政要与文化名流李石曾。李石曾的简历,估计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他既是中法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又是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民国初年,他与蔡元培、吴稚晖等共同发起并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

新中国成立后,33号院成为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技协会会长茅以升的居所。其实,笔者对茅以升先生的最初印象,竟然来自他的孙女、曾因影片《巴山夜雨》获得首届金鸡奖最佳配角奖的茅为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家)。

干面胡同37号和干面胡同39号之间,十分突兀地出现了一片明黄色的楼房。这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来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宿舍:南北向四层和东西向六层的两栋宿舍楼,《断章》的作者卞之琳、著名文艺家李健吾、著名文学家沙汀、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著名哲学家贺麟、著名哲学家金岳霖、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擅长研究太平天国史的罗尔纲、著名文学家戈宝权、著名古希腊文翻译家罗念生、著名红学家吴世昌、著名学者钱钟书等都曾在这里住过。

钱钟书的夫人、同为著名学者的杨绛,在回忆文章《我们仨》中这样写道:“1962年8月14日,我们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间厨房、一间卫生间,一个阳台。我们添置了家具,住得宽舒了。”钱钟书一家在干面胡同总共生活了十一年零四个月。

干面胡同49号,居住的是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名流凌福彭。凌福彭这个名字,您是不是略感陌生呢?或许,提到他的女儿,您会相对熟悉一些吧。凌福彭的闺女,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女凌叔华。凌叔华的丈夫则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文化人陈西滢。说到这儿,您会想起什么呢?对了!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曾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名的文化人沙龙。而凌叔华、陈西滢所居住的区域,也就是而今被开辟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那片场地,恰恰是凌福彭寓所的后花园部分。昔日的凌家后花园,占据了整个寓所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如今挂着“史家胡同24号”门牌的博物馆大门,只是旧时凌家的一堵后山墙。

昔日的凌福彭宅院到底有多大?据说,陈西滢来找凌叔华的时候,都是由一个仆人先带着来到一进院,之后换一个仆人领到二进院,再换一个带到三进院……换过好几个仆人,陈西滢才在后花园见着凌叔华。尽管不是“人未识”,但凌叔华被“养在深闺”却是毋庸置疑的。

凌福彭于民国十九年(1930)病逝于广州西关前后,陈西滢、凌叔华将后山墙改造成出入的寓所大门。

东单一带老宅院

而今的干面胡同57号,挂着“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局”的牌子。这是一个宽大的院落,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拱卫着前门,北面是一个三层中西结合风格的小红楼。此地,在成为外交部办公机构以前,曾是一所著名的“美国学校”,吸引了王世襄、杨宪益、赵守俨等众多后来的文化名流前来就读。

干面胡同61号,曾经是晚清重臣李鸿藻及家人(李石曾等)的寓所。进入民国时期,这里又成为了北平市工务局局长汪申的宅院。他所设计的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教学楼—— “居里楼”,至今还是东黄城根北段最为显眼的中西合璧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61号院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院属于中国科协,前院是中国科学院历史所。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就曾住在此院的东跨院。而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自1954年由沪迁京后,也一直在中院正房居住,直到1978年迁往三里河。除了在香山公园养病的那段时间外,顾颉刚前前后后在此居住了20多年。

文/高申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西四忆旧
北京晚报 2025-10-01
前门大街怎么逛?给您省时、细逛的两种方案
北京青年报 2025-09-30
你所不知道的西安门大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31
专栏|从沙滩拾起数百年的历史印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专栏|从沙滩拾起数百年的历史印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新知|穿越文化新时空 打卡“中轴线”上的名人故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寻访|穿越文化新时空 打卡“中轴线”上的名人故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专栏|“龙脉”斜街通两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