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锐营演武厅北侧石桥,曾是皇帝自香山静宜园驾临演武厅检阅健锐营的必经之地。近日,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发现,在这座清代石桥上刻有“下山小隊坂”5个繁体字,这道隐于石栏修补处的暗痕,进一步印证了北平沦陷时期日军在此驻扎的尘封往事。
团城演武厅北侧石桥
健锐营演武厅亦称团城演武厅,是一处集城池、殿宇、亭台、校场于一体的清代武备建筑群。横跨于团城北侧河道上的三孔石桥,为花岗岩砌筑,桥面东西两侧立石栏板。正如刘卫东所指,在西侧靠南一块修补过的栏板上,确有竖向题刻、横向摆放的“下山小隊坂”5个字,刻字面宽45厘米、高10厘米。
刘卫东表示,该题刻是他在现场考察时偶然发现的。他分析认为,健锐营演武厅可能曾有某军事单位驻扎,“下山”或为该小队指挥官的姓氏,而“坂”在日语中意为坡地。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石桥与团城之间确实存在一段坡道,但目前石桥的现场介绍中,并未对此日文刻字作出说明。
为调查这段题刻的来历,北青报记者查阅《志喻金汤:健锐营演武厅文物史迹图志》了解到,健锐营演武厅初建于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始称香山健锐营,这里驻扎着皇帝亲督的八旗特种部队健锐云梯营,亦是周边八旗诸营的演习场所。辛亥革命后,随着清帝退位,健锐营逐渐瓦解。1915年,中央农事试验场租用原健锐营八旗校场,改建为西山果园。北平沦陷期间,该校场被侵华日军占为“华北农事试验场”的一部分,1949年后由北京市农场局接管,隶属于巨山农场。1988年,市政府研究决定团城演武厅由农场局移交市文物局管理保护。这片演武场历经帝制崩塌、农事试验、日据之痛,终在2006年升格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定名“健锐营演武厅”。
石桥上的刻字
刘卫东进一步指出,从刻工风格来看,该处刻字并非出自专业匠人之手,但镌刻认真、字形规整、大小均匀。根据文字的排列方向推测,这些字迹并非直接在石桥现场镌刻。此段刻文内容与史料记载形成互证,进一步确认了日军在占领北平期间于此地活动的史实。他强调说,在北京地区的长城建筑、山区岩石上,多有侵华日军的刻字遗存,证明日军有刻字记功、炫耀武力占领的癖好,健锐营演武厅石桥上这道深嵌于石骨的刻痕,很可能是侵略者留下的罪证、民族记忆的警示碑,应当加以保护与研究,让桥栏铭文继续诉说历史真相。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