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北京,天高云淡。11月2日清晨的天安门广场,2025北京马拉松赛在这里鸣枪起跑。32000名跑者迈着铿锵步伐驰骋赛道,在最美金秋的映衬下绽放生命活力。
作为双奥之城的标志性体育赛事,北京马拉松以金秋美景款待八方跑者,全方位升级的保障体系护航跑者征程,更持续放大双奥遗产价值,点燃大众运动热情,彰显北京这座体育名城的独特魅力。
好天气助跑者跑出好成绩
今年北京马拉松迎来42.195公里的赛道串联起北京深秋最美的风景,如洗的蓝天和凉爽的气温助力跑者在北京马拉松跑出好成绩。
今年赛事的男子组冠军为埃塞俄比亚选手哈耶尔,成绩是02小时08分10秒。女子组冠军为埃塞俄比亚的根纳赫,成绩是02小时26分08秒。李大林以2小时11分26秒获得国内男子组第一,杨春龙、杨章兴分获二、三名。黄雪梅以2小时31分28秒获得国内女子组第一,周霞、丁常琴分获二、三名。
北京小将陈雨繁获得国内男子组第四名,赛后他表示自己近期一直在为即将开战的全运会进行备战,在这次北京马拉松赛中也拼尽了全力。“我这次的目标是在家乡站上领奖台,可惜差了一点。这次跑北马我的战术是后程发力,整体发挥不错。”陈雨繁在全运会上将代表北京队出战5000米和10000米比赛。“对我来说,这次北马就是训练课,接下来争取跑好全运会。”陈雨繁说。
潘元晨这次也拿到了北马国内组女子第四名,她表示,虽然没能突破PB,但依然有不错的发挥。“这么好的天气让我和其他跑者都非常享受比赛。”她说。
规模扩容+赛道升级吸引更多跑者
今年北马的赛事规模从30000人增至32000人,新增名额既承载着跑者对跑步的热爱,更是对全民健身战略的积极响应。为确保规模扩大后服务质量不打折,组委会提前开展多轮压力测试与流程演练,在物资储备、人员安排等方面做足精细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赛道优化不仅兼顾实用性与观赏性,更将金秋景致与双奥记忆深度融合:北四环辅路延长疏解拥堵,“冰丝带”作为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串联其中,奥林东路衔接奥森秋日盛景,精简折返点让奔跑更酣畅。跑者们穿梭在金黄的街道与标志性场馆之间,一边感受马拉松的激情,一边沉浸式体验北京金秋的独特韵味。
北京业余马拉松高手谭杰在领取自己的第12块北马完赛奖牌时表示,今年北马的天气条件是近十年来最好的,助力很多跑者创造了个人最佳成绩。众多选手突破3小时大关,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训练。同时,优质的赛道、完善的组织与适宜的天气也提供了重要保障。
谭杰感慨,这些年明显感受到北马最大的进步是认真跑步的跑者越来越多,受伤的跑者越来越少。“所有跑者跑得越来越快,才是赛事不断追求更优质、更安全的动力。”他说。
运动成为北京城市生活新风尚
据了解,今年北马在竞赛组织环节精益求精,卫生服务保障持续强化。赛道沿线及终点配备1449个移动卫生间,厕位与选手比例优化至1:22;起点增设垃圾回收设施与志愿者,终点流线延伸至170米,领物通道增至20条,取衣区面积扩大1.5万平方米,奥体中心地铁站B2口开放保障赛后疏散。
志愿者队伍也扩充至6870人,较去年增长6%,新增多语言服务等岗位;沿途设置8个综合补给站、7个饮水站与7个能量补给站,赛后打造900平方米拉伸区及万平米体验区。医疗保障方面,610名医疗观察员、100名医师跑者、26个固定医疗站及8辆随跑救护车构建立体防护网,全力守护跑者安全完赛。
今年北马的“智能语音伴跑系统”也是个亮点,它提供了个性化配速建议与亲友互动功能,赛后可以免费提供专属照片及视频下载。英文官网升级及中国银行多语种服务,为国际跑者提供便捷支持,展现双奥之城的国际化服务能力。
作为双奥之城,金秋北马不仅为跑者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更以赛事为纽带,让双奥精神与全民健身理念深度融合。从赛道上的专业跑者到街头的健身人群,从双奥场馆的赛后利用到社区健身设施的不断完善,最美金秋的诚意与赛事的影响力,让运动成为了北京城市生活的新风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