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新三峡》正在人民院线上映,影片导演杨书华的三峡创作之路已走过了漫长的30年,他说:“我生在三峡,长在三峡,从1994年开始记录三峡、见证三峡,走过了30载春秋冬夏,经历了长江三峡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改变。作为三峡人,我一直怀着对三峡这片山水的眷恋与热爱,见证三峡、记录三峡、宣传三峡,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三峡。”
自1994年起,杨书华导演便开始纪录拍摄三峡库区移民生活,先后制作了《大江东去》《大江作证》《三峡移民》《三峡船工》等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纪录片。
2007年,杨书华担纲导演、撰稿、制片人,创作了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获得了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和纪录电影行业年度“最佳导演奖”。
从2012年起,杨书华开始策划他的三峡三部曲之《新三峡》,希望在国家宣布三峡工程整体竣工之后,面向国际、国内进行播放和展映,全景反映新三峡的“新、变、美”。
如何才能把三峡工程这一宏大的主题与庞杂的内容讲得权威、客观、生动又透彻?作为总导演,杨书华身上肩负的压力之大,超乎常人想象。
为了拍摄三峡大坝成功截流这样的历史瞬间,杨书华和摄影师不顾个人安危,对长江主汛期的两次洪峰过坝进行了全程拍摄,纪录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为了真实记录三峡外迁移民的生存状态,杨书华带领摄制组先后前往不同的省市走访、跟踪拍摄他们在新家的真实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峡人,杨导和三峡移民交朋友、亲如一家。
为了拍摄到第一手三峡动植物、水生物繁衍生息和地质防治、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的客观资料,杨书华和摄制组一起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千里跋涉、走遍了三峡的山山水水。
在表现手法和语态上力求做到有故事、有观点、有思考,把观点隐藏在故事之中,通过故事表达观点,从而引发思考、传达理念。同时,该片还以时空为经纬,建立起一个坐标系,把三峡工程放到一个坐标系上来审视和定位,并以此为基点,跳出三峡看三峡、纵观历史看三峡和放眼世界看三峡。在突出“新三峡、新变化”的同时,用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和方法,理性、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三峡、客观的三峡、发展的三峡。
以水面、水下拍摄,陆地拍摄和空中航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三维立体影像全方位展示175米蓄水后新三峡的迷人风光、城市风貌、经济建设、民俗文化、人文风情、自然生态、历史遗迹、旅游景点,在大开大合的雄浑与细腻如丝的婉约中,展现老三峡的雄奇险秀与新三峡高峡平湖的烟波浩渺。
作为一部讲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纪录电影,《新三峡》在主流基调、人文基调和艺术基调方面的考量也是一个极难把握的点。为此,杨书华提出了做好“精、气、神”,“精”就是精心策划、精心摄制、打造精品,“气”就是以治水文明为底气、展国家工程之大气、扬中华民族之志气,“神”就是展现决策者们的民主科学精神、建设者们的创新奋斗精神、百万三峡移民的奉献协作精神。把握五个“度”的创作方针:而“度”则是要做到有人文高度、哲学深度、客观角度、人性温度和大国气度。
2016年3月,杨书华导演带领摄制组一边拍摄、一边开始进入后期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新三峡》终于得到了专家们的称赞和高度评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专家评审小组,评价《新三峡》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回望自己30年三峡三部曲创作历程,杨书华导演动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一次次记录,一次次发现,一次次见证,一年年守望。在见证三峡、记录三峡、守望三峡的同时,他们更希望用镜头和作品告诉观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只有一条长江,长江上只有一个三峡。三峡,不仅是中国的三峡;世界的三峡;更是人类与自然共有的三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