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苏轼、欧阳修的母亲如何带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6 09:00

◎姚秦川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翻阅史册,典故无数。《诗经·邶风·凯风》说: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古代慈母的教子故事,对今天的教育仍不失为一种启迪。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生于官宦人家,自小饱读诗书。在苏轼弟弟苏辙的记忆里,母亲“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程夫人不仅是典型的才女,而且心地还非常善良。

苏轼小时候,家中的院子里常飞来一些觅食的小鸟。一天,苏轼心血来潮,想要抓捕一只小鸟玩耍,不料他的行为刚好被母亲发现。母亲告诉苏轼,小鸟飞至家里筑巢,寓意家庭和睦,百事顺意,所以不要打扰它们。因为程夫人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小鸟,所以时间一久,鸟儿们都愿意飞到他们家的院子里安家。有些鸟巢甚至把树枝都压弯了,善良的程夫人便用绳子把树枝系起来,防止树枝折断摔伤小鸟。

正所谓“上所施,下所效也”。母亲这种对万事万物的慈悲心情,深深影响着苏轼的三观。后来,他写过许多关于动物的诗词,其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种在细节处对动物的怜悯,让人感受到一种“心有猛虎,细嗅玫瑰”的悲恼与柔软。

多年后,苏轼在凤翔为官。深冬的一天,天降大雪,正在院中欣赏雪景的苏轼偶然发现一块地上居然没有一点积雪。他想,这下面是不是有古人埋藏的丹药呢,不妨挖出来看看。此时,妻子王弗却阻止他说:“使先姑在,必不发也。”意思是说,如果母亲还在,一定不会挖的。妻子的话如当头一棒,让苏轼打消了这个念头,可见母亲在苏轼心中是何等的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为苏轼母亲写的《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曾这样评价她:“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这应该是非常客观真实的评价。

可以说,程氏夫人对苏轼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不管苏轼后来的人生如何起起落落,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气节,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当然和母亲的教导密不可分。

在教育子女方面,欧阳修的母亲也堪称楷模。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便离他而去。当时,不到30岁的郑氏带着一对年幼的儿女生活顿陷困境。无奈之下,郑氏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任推官的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奈何欧阳晔官俸菲薄,对他们母子三人帮助有限。幸好郑氏出身名门望族,再加上她“恭俭仁爱而有礼”,虽守寡抚孤,却意志坚强。

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因家贫无资,郑氏只能“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这就是传颂至今的“画荻教子”。

欧阳修长大后,前往都城开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获得了第一。得知儿子当官后,郑氏担心儿子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以其父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宅心仁厚的事迹教导儿子:“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常放下案宗而叹息)。”“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此汝父之志也。”对于母亲的教导,欧阳修当时全牢记在心。

欧阳修走上仕途后,家里日子逐渐好转,可母亲依然过着节俭的日子。欧阳修不解地问母亲:“有新袄子不穿,何以还穿得这么朴素?”母亲回答:“还是节俭为好,存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后来欧阳修被贬,母亲也没有表现得太难过,她教导儿子:“你能平静对待,我亦非常欣慰!”

欧阳修一生都不喜欢铺张浪费,面对困难时,他也表现得乐观豁达。可以说,郑氏那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刻印在欧阳修的脑海中,遂教出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士林文豪。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