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90后专家参与烈士遗骸鉴定 助力无名烈士找回身份
武汉晚报 2023-11-23 13:07

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2014年至今,已有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记者了解到,烈士遗骸归国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研讨交流会在武汉召开,武汉专家参与国内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在为无名烈士找回身份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烈士遗骸搜寻鉴定研讨会武汉专家交流经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专家介绍了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前沿进展。

武大历史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张群针对烈士遗骸搜寻发掘过程中常见的人类骨骼遗骸,详细讲解了人类骨骼遗骸的基础识别、性别鉴定、年龄鉴定以及个体特征鉴定等内容。

据悉,2020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成立以来,张群已参与该中心两项专项工作,助力无名烈士找回身份。

该校考古系副教授邹秋实展示了野外遗迹搜寻方法,介绍了田野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遥感影像与地面遗迹判读、探地雷达与地下遗迹探测等方面内容。

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将考古学、遥感技术、文化遗产等相关学科与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相结合,利用科技手段助力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退役军人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来武汉大学考古学系交流学习,将有效提升烈士遗骸搜寻鉴定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希望与武汉高校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等工作稳步前进。

90后致力于烈士遗骸鉴定

22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人类骨骼考古实验室”,张群副教授正在进行人类骨骼鉴定。他1991年出生,年轻的面孔富有朝气,眼神中有种同龄人少有的沉静与专注。

张群是湖北荆州人,怀着对考古的浓厚兴趣,2018年在吉林大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

他的实验桌很大,摆放着考古遗址出土的1000多年前的人类骨骼,还有多件用于骨骼学鉴定、研究的测量工具。

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主要包括背景线索调查、野外勘查与搜寻、现场发掘及采集、实验室整理与鉴定等。张群介绍,人类骨骼考古学方面的专家主要承担野外搜寻、现场发掘及骨骼遗骸鉴定这几个环节。

张群主要从事人类骨骼遗骸的鉴定和研究,通过运用交叉学科手段,一方面从骨骼形态学和古病理学角度重构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史和古代人类健康史,另一方面通过骨骼学分析鉴定个体的性别、年龄、身高、创伤及病理等信息,开展失踪遇难人员的法医人类学研究。

比如,性别鉴定主要是通过骨盆和颅骨,这是性别鉴定中最准确的两个部位。由于生理结构差异,女性骨盆低而宽阔,耻骨角呈“U”形的钝角;而男性骨盆高而窄,耻骨角呈“V”形的锐角。

再如,对烈士遗骸进行DNA鉴定,提取DNA最好的来源是牙齿和颞骨岩部,这些部位通常保存较好,且内源性DNA含量高,张群一一介绍。

“我的外公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在缅怀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热血与生命的人”,张群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充满敬意。

“通过开展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及鉴定,帮助这些烈士从无名到有名,让他们‘回到’亲人身边,以国家的名义褒扬纪念他们。”张群深感自己工作的价值。

带着感情做好烈士遗骸鉴定服务

张群读博期间,由国家公派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医系学习。这期间,他去了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国际失踪人员委员会(ICMP)巴尼亚卢卡基地,对“波黑战争”阵亡及失踪人员进行法医人类学身份鉴定。2018年博士毕业后,他又赴塞浦路斯联合国缓冲区,对过去数十年塞土冲突中的失踪人员进行法医人类学身份鉴定。

目前他仍然是前往上述两地从事战争失踪人员骨骼遗骸鉴定、受过国际标准化训练、并有实践经验的唯一一位中国学者。在波黑及塞浦路斯的经历为后来在国内开展烈士遗骸搜寻鉴定提供了扎实的实践经验,张群表示。

在塞浦路斯,他参与鉴定多名遇难者遗骸,骨骼上的弹孔、挽起的衣袖、口袋里的钢笔让张群深受触动。

据塞浦路斯失踪人员委员会官方统计,失踪人员有2000余人,在像张群这样的各国学者、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自2006年以来,其中一半左右的遇难者身份得以鉴定确认。

完成博士学位后,张群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2年,今年7月来到武汉大学。他坦承,回到湖北武汉,有一份家乡情结。

“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是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英烈精神的题中之义。在武汉大学一流科研平台的支持下,我将带着感情做好这项社会服务。”张群表示。

文/刘睿彻

摄影/胡冬冬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