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骆庆明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金色的笔记本。每次看到它,骆庆明就会想起在非洲赤道几内亚(下称“赤几”)支援的日子。“它看似普通,却是我最珍视的一份礼物,是医疗队和当地医生深厚情谊的象征。”骆庆明说。
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骆庆明作为第30批援赤几中国医疗队队员,在赤几最大城市巴塔支援点担任点长。10名队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共诊治1.6万名住院及门诊患者,完成手术1000多例。他们不仅是当地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爱与友谊的传递者。
在宿舍煮好鸡蛋送给住院患儿
“医生,您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他是我们全家人唯一的希望。”一个炎热的中午,一名年轻妈妈抱着孩子冲进巴塔医院医生办公室,拉着骆庆明几乎绝望地说。
小男孩不到两岁,连续呕吐、腹泻了3天,此时嘴唇发紫,四肢冰凉,意识也已模糊不清。骆庆明马上进入“战斗”状态,初步诊断孩子为急性肠胃炎并重度脱水,必须立即抢救。
对于脱水的孩子,第一时间要快速补液。由于无法通过检验确定脱水类型,骆庆明采取了更为保险的方法,让护士给患儿打上静脉留置针,然后快速滴入葡萄糖盐水,再缓慢滴入特定配比的补液。两小时后,孩子冰凉的手终于有了温度,嘴唇也逐渐红润。
经过一天一夜的治疗,孩子终于苏醒过来,但骆庆明发现,他的母亲却躲在病房的一角,低着头默不作声。原来,因为经济困难,她无法支付治疗费用,打算让孩子出院了。
“孩子刚被抢救过来,一旦停止治疗,病情可能又会加重。”骆庆明说,作为医生,他不忍心看着患儿因为贫困放弃治疗。
“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我们帮你。”骆庆明安慰道。他和医疗队翻译潘毅自掏腰包帮患儿交了医药费,7天后,患儿终于痊愈出院了。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在骆庆明眼中,爱心与医术同样重要。
在赤几,看到家庭贫困的患儿营养缺乏、身体瘦弱,他拿出自己的钱塞给孩子的父母;9岁的阿丽娜患上疟疾、伤寒,还有较严重的口腔溃疡,为了帮她提高免疫力,骆庆明连续几天在宿舍煮好鸡蛋,拿到病房送给她。
他还带领队员在当地开展3次义诊。骆庆明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1月11日,他带领队员在赤几中部城市涅方开展义诊活动,全天共接诊250余名患者,他和内科医生黄志文仅半天就诊治了40多个疟疾病例。
帮助医院将新生儿窒息率降低15%
在巴塔支援期间,骆庆明带领医疗队给予当地儿科、妇产科等科室强有力的支持。有一个数据令队员们十分骄傲:当地医院新生儿窒息率降低了15%。
队员林朝凤是医疗队唯一的妇产科医生,出发前,得知当地没有胎心监护设备,产妇检查还是用最原始的木质听筒,她宁愿减少个人行李,也要带上胎心监护仪等设备。
“为了让更多医护人员能准确读取胎心监护结果,在没有西班牙语教材的情况下,朝凤和潘毅一起编译了课件,大力培训当地医生和护士,帮助80%的产科人员掌握了胎心监护仪的操作,70%的医师能够读取简单的胎心监护结果。”骆庆明说。
自从能够使用胎心监护仪,产科医生像多了一双“透视眼”,可以看到胎儿的心率变化,一旦发现异常马上采取终止妊娠等措施,最大限度保证母亲和胎儿安全。
带教查房、手把手指导操作、手术示范、专题讲座,医疗队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当地医生掌握更多临床技能——
在救治儿童腹泻脱水病例中,骆庆明向当地医生展示了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配比补液的做法,当地医生纷纷点赞:“以后我们也会用这种办法了!”
麻醉科医生杨小立在完成一次抢救后,专门写了一份分析报告,解释了如何在有限条件下保障麻醉安全,被当地医生传阅学习。
林朝凤在工作之余,以国内产检本为蓝本,制作了产检手册,并指导完善产检流程,对孕妇开展传染病检查和早期干预阻断,在造福孕产妇的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
近20个月的支援期间,医疗队帮助当地医生提升技术水平,与他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那本笔记本,便是最好的证明。
回国前的一天,医院里始终没有见到当地医生马尔塔的身影。骆庆明后来得知,原来她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所幸人无大碍,在医院检查后已经回家休息。
下班后,骆庆明急匆匆地开车前去探望。见到即将分别的中国医生,马尔塔双手递上一本金灿灿的笔记本,饱含深情地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回到中国后看到它,你就能想起跟我们一起工作的日子。”
原来,马尔塔在上班时就带上了这本笔记本,车祸后在医院检查身体时,她还把笔记本抱在怀中。
“这是一份带着生命温度的礼物,我一定要把它带回中国。它并不贵重,却是中国和赤几民心相通的一个见证。”骆庆明说。
文/卞德龙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