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劳动领域的失信行为念念“紧箍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1 07:28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日前发布《劳动争议审判与诚信建设白皮书(2018-2022年)》,对近五年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系统梳理。据介绍,五年来,该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不诚信行为达515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均存在不诚信行为,阻碍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危害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7月20日《工人日报》)

拿完户口就走人、涂改诊断证明“泡病假”、学历造假蒙骗入职……这是个别劳动者的失信行为;篡改员工入职时间、签合同第二天就“开人”、说好的竞业限制补偿金拒不支付……这是部分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在劳动领域,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失信行为都连着私心,主要目的都是减轻或规避己方责任,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失信行为均扰乱了劳动管理秩序,侵犯了劳动关系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且易引发劳动纠纷,造成诉讼资源或劳动仲裁资源的浪费。

有些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之所以背离诚信,罔顾事实,弄虚作假,甚至发起恶意诉讼,主要是因为失信的成本过低。即便失信者在诉讼或劳动仲裁程序中露了馅,被识破,也不会额外承担什么责任,额外损失什么,顶多也就是按照事实和法律承担本就该承担的责任,而一旦失信者投机成功,在某一环节的失信行为未被识破,就可能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就“赚”到了。在这样的失信诱惑和风险面前,有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便产生了投机和侥幸心理,也失去了对诚信底线的敬畏。

诚然,要遏制劳动领域的失信行为,需要多方发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需要强化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有关部门、工会等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用人单位需要发展完善能够适应新型用工管理模式的管理制度;法院、劳动仲裁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证据审查,提升办案质效,积极甄别失信行为,让失信行为难以得逞,让当事人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相关部门也应探索建立劳动领域失信惩戒制度,更好约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行为。

针对在劳动领域投诉举报处置、仲裁、诉讼过程中经调查确认属实的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失信行为,除了让失信者承担基于事实的劳动合同责任或法律责任,还应将失信者的失信行为记入征信系统。根据失信情节的严重程度启动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比如,如果用人单位有失信行为,则在参加招聘、项目招投标或融资贷款等活动时受到一定限制;如果劳动者有失信行为,则在一段时间内参加求职等活动时受限,或被打上失信标记。

有了劳动领域的失信惩戒机制,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将因失信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这种代价会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形成有力的制约,倒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增强对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的敬畏意识,摒弃失信投机心理。

失信行为是劳动纠纷的温床,诚信则有助于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用劳动领域失信惩戒机制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失信行为念念“紧箍咒”,对促进劳动诚信、用工诚信、营造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乃至建设诚信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文/唐山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劳动者离职后未报告就业情况 前“东家”起诉欲追回竞业限制补偿金被驳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8
劳动仲裁岂能成为求职污点?
广州日报 2024-08-22
申请劳动仲裁是权利,岂能变成求职“污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0
北青快评|拒录有仲裁维权经历的劳动者也是职场歧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9
“申请劳动仲裁,怎么就成了求职‘污点’?”
工人日报 2024-08-19
陕西五家企业因拖欠农民工工资 被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
西安晚报 2024-07-09
员工提供虚假诊断书“骗取”病假工资?法院: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5
给工资起“别名”是掩盖劳动关系的障眼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