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扩大文博“朋友圈” 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8 14:47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中国应扩大文博领域“朋友圈”,让更多的中国优质展览走出去,改变文博领域“入超”现象,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在业内,国家博物馆应树立行业标杆,促进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

扩大文博交往朋友圈  改变“入超”现象

去年,503件带着古罗马文明记忆的意大利珍贵文物来到国家博物馆,开启两大文明古国的千年文化碰撞。同年,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26个国家的百余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

扩大文博交往朋友圈,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用心做的事。在王春法看来,相比其他艺术门类,文博领域是一个低敏感度、高亲和力、高触达率的行业,具有较高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虽说如此,但中国文博展览走出去的不多,甚至存在“入超”现象。何谓“入超”呢?王春法解释说,就是国外来中国办展的多,中国出去办展的少,无论是文物的展览,还是艺术品的展览,相对来讲,都是“引进的多一些,走出去的少一些”。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正如前面所讲,无论是联合办展,还是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论坛,都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声音,传播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王春法说。

王春法介绍,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积极履行国家文化客厅职能,坚持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强化国际传播能力作为重要方向,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是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如配合中意文化旅游年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展览也受到观众广泛关注,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4万人次。二是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品牌。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球博物馆在线珍藏展示活动”,不仅联系了22个国家的代表性博物馆参加,还动员了10家国内博物馆参加活动,推动形成博物馆领域中外交流的平台。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吸引全球26个国家百余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三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如向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输出“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等。四是参与博物馆国际治理,向国际博物馆界发出中国声音。持续做好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等国际组织工作,轮值主办中韩日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组织专家参加国际博协第26届大会,向国际博物馆界发出中国声音。

关键词:博物馆之城建设

国博应树立行业标杆作用  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对外,扩大文博交往朋友圈,传播中国声音;对内,树立行业标杆,带动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近年来,北京一直在多措并举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前不久发布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5年北京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各类博物馆总数量超过460座。北京将进一步健全优化博物馆体系,实施“5511”计划,明确支持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5个博物馆纳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打造首都文化地标。

身处北京,国家博物馆将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实际上,不仅是未来,我们当下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我们和首都博物馆有很多互动,也共同办过许多展览,效果也非常好。”王春法说。2020年,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系统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业内广受好评。

同时,王春法认为,国家博物馆应发挥行业标杆和引领作用,促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深入推进展陈体系建设,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升策展能力,创新展览形式,努力提高展陈质量。其次,继续推动馆藏文物活化工程项目,大力实施中华文明精品文物传播行动,以全媒体形态、文创产品衍生转化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展览展示的影响力。最后,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在完善设施、优化讲解、智慧导览、青少年研学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关键词:智慧国博

近三年,新冠疫情使得大家参观博物馆受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博物馆采用科技手段“线上办展”。

在“线上办展”方面,王春法介绍,近年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国内博物馆界积极行动,纷纷将传统业态逐步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VR、AR、沉浸式体验等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应用,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云端文化“新供给”,“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文博事业新业态正在形成。

2020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围绕好展、好课、好文物+直播等重点方向,聚合精品展览专题网页、虚拟展厅、展览相关短视频等众多线上内容打造“云端国博”线上品牌。

“现在每年任何时间截面上,国博都有25个左右的展览对观众开放。推出这么多的展览,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策展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策展的时候,策展团队通过我们的藏品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了解这个文物是个什么状况、尺寸,所以现在我们策展速度很快。”王春法说。

另外,国博也推出了虚拟展厅,打造“云游览”、“云观展”。2021年,博物馆线上展览达3000多个,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

王春法透露:“我们会推出一个智慧展厅,初步定在今年4月份对公众开放,大家可以看到博物馆怎样对文物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对文物的状况进行监控,并进行多元化的呈现。在展厅,我们只能看到文物展现的一个平面,现在,通过多媒体触摸屏等设备,观众可以看到更立体的展品。可以正过来看也可以反过来看,甚至还能看到有些瓷器底部的款识。”

关键词:社会教育

在社会教育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博物馆针对青少年教育做了许多工作。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常态化展厅主题讲解教学活动。从2014年9月开始,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市教委社会大课堂合作,组织实施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过去三年,为配合活动开展、提升服务内容质量,社教部基于展览和馆藏文物开发了用于博物馆教学的《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研学丛书。今年,国家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的主题讲解教育工作将逐步恢复,面向中小学生群体开展常态化的主题讲解教学活动。

二是研发内容丰富的国博系列活动课程。通过梳理多年来积累的教育课程,结合当前博物馆社会教育形势发展变化,推出“古代中国·通史课”“古代中国·通识课”“复兴之路”三大基础系列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的知识结构特点,细分不同系列主题课程,并将一部分精品课程转化成线上课程、绘本等教育产品。

三是推出具有国博特色的主题研学活动。依托现有的课程,根据中小学生的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时间,实施“稚趣博物馆(亲子)”“漫步古代中国(小学)”“小小讲解员(小学、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实践(初中、高中)”“漫步复兴之路(初中、高中)”“国博考古研学(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等不同系列的主题研学活动,补充馆校合作。

四是出版面向青少年的系列科普图书。在研发“古代中国·通史”系列课程配套教材的同时,依托现有展览和讲解词,加强科普转化,出版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科普图书,如推出《文物里的英雄故事》科普读物、《走进甲骨文世界》科普绘本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马晓晴
校对/吴刚

相关阅读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 开幕 深化大湾区人文交流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广东文物忙“出差” 拓展岭南文化“朋友圈”
广州日报 2024-08-05
两汉至清代石刻拓片山西展出 讲述中国古代石刻文化发展变迁
中国新闻网 2024-06-24
青铜大立人像、金面具青铜人头像,这些三星堆文物下周四将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9
推出展览周、电影周等系列活动 北京博物馆月拉开大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5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将于5月18日正式开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0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 交流互鉴 北京绘出“博物馆之城”的美美与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全国人大代表王春法:建议尽快出台《博物馆法》 解决综合博物馆入藏不畅难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