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荷兰:先爱上新学校、再建立社交圈,最后投入学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6 11:00

今年的九月对我家来说是特别的,儿子正式成为一名中学生,人生开启了新阶段,开学也必定成为重要时刻。迈入中学,对于荷兰学生是一个巨大转变。首先,书包从装吃喝玩乐的袋子变成装课本和文具的真正意义上的书包;其次,越来越多的科目接踵而来,孩子们要做好甩开膀子勤奋学习的准备了。对于这样的变化,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要行动起来。

新旧老师间十分注重交接

为每个孩子制定特殊计划

两个月前,收到中学录取通知书的几天后,我们也收到了孩子中学导师的邮件。从内容来看,他显然已经与小学的班主任进行过详细的沟通,不仅了解了孩子的性格、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同时已经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详细计划。比如我儿子的母语不是荷兰语,比同龄孩子在阅读能力和语汇积累上稍有落后。导师为他安排好入学后的额外荷兰语补习课程;另外儿子在运动方面体能稍弱,中学的体育课导师也给了他一个特殊的目标和针对性训练。

老师交接学生的沟通工作在整个荷兰教育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升学、转校或别的因素更换老师或环境的时候,新旧老师间的沟通非常细致,他们会认真了解情况后再制定应对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在自身的优势上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但在孩子们的劣势上却只是给予“蜻蜓点水”式的帮助——这大概算是荷兰“扬长式”教育思维的体现吧。

新学年老师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为每个学生制定课表。孩子的选修课不一样,课表也就不一样,哪个学生几点在哪里上课,都要做详细表格,开学第一天发给学生。

“认识周”是开学标配

第一周不安排学科课程

新学期、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这一切都让人期待又有些紧张。“认识周”便是荷兰教育体系中传统且非常重要的一周。在荷兰普遍的社会共识里,孩子要先融入新学校的生活,喜欢上自己的学校、老师和同学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不管是中学新生,还是大学新生,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认识周”。这一周里没有学科课程,主要内容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识,通常是露营、远足等,其中穿插派对、烹饪以及一些传统团队合作的小游戏。经过这一周后,大家基本都熟悉了彼此。

“认识周”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健康的校园朋友关系。荷兰文化里对于孩子的社交能力相当看重,能否建立一个健康且稳固的朋友圈是评判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孩子的成长中,学校、家长将社交能力作为引导的重点。所以,“认识周”的功能性不言而喻。

相对来说,大学新生的“认识周”则更为成人化,主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派对和大学所在城市的游览。如果说中学生的“认识周”注重与伙伴合作,那么大学生的“认识周”更偏重思想交流。

荷兰的小学新生入学其实也有类似的过渡阶段,但时间线拉得更长。在孩子年龄满四岁后,每周去学校的时间逐渐增加,这也是为了帮孩子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学生的教材均循环使用

家长需从官方认可的公司租用

作为一个中学新生的家长,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除了期待也有一点无能为力的焦虑。期待的是孩子迈出了成长中重要的一步,希望他认真、快乐地成长;焦虑来自于我们可以做的越来越少,只能默默给予后勤支持和思想引导,担心并不会减少,还得在孩子面前隐藏这样的焦虑。

有中学生的家长,开学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帮助孩子从荷兰教育部门认可的教材租赁公司租用教材。因为荷兰政府遵循避免浪费和对环境友好的原则,学生的教材均循环使用。新学期根据学校的课表租用相应的教材,期末归还,以便下一年学生能再使用。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尽量保持书本完好,如有严重损坏必须赔偿。

当然,正常的损耗是可以被接受的。租赁公司也会根据情况对新旧书籍进行更换。保护教材的工作当然就落到了家长的身上,比如包书皮就是一项重任,这可是保护教材的“大功臣”。

文/李婷婷(现居荷兰)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