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领域中,地铁和公交都纳入了城市碳配额管理中,需要对碳减排负责,但对于碳排放的“大头”个人小汽车的出行,却缺乏管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建议建立个人出行碳账户,强化个人碳减排。
郭继孚介绍,数据显示,城市交通中50%-70%的碳排放来自于个人小汽车出行(北京该比例为70%,年均增速5%),是交通碳排放的绝对主体和减排重点,但长期以来这部分管理体系一直是空白,纳入全国碳配额管理的八大行业中,交通仅包括航空,城市碳配额管理也只涉及轨道、公交等重点企业。在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中,目前针对个人碳减排量交易尚无明确政策,亟须体系化抓手解决上述问题。
而综观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碳普惠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在碳普惠体系中,各类行为的碳排放可得到准确计量,其中低于高碳水平的行为都能获得激励,通过个人碳账户,用来抵消自身高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社会福利。
由于面向的是社会大众,无论个人之前采取何种方式,只要坚持使用低碳甚至零碳方式,就可从中获得激励,因而称为“碳普惠”。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依托高德和百度平台建立一体化交通平台,采取绿色出行的市民,可获得一卡通电子充值券等激励。
在此基础上,郭继孚建议,强化双碳目标下个人碳减排的主体责任,推动城市碳普惠体系建立。国家层面上,尽快出台体系化指导意见,明确释放信号、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实践,实现全国一盘棋。
同时,结合北京等试点城市经验,尽快开展碳普惠方法学体系研究,启动碳普惠方法学编制。结合国家数字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及地方示范试点进程,鼓励支持以场景为核心开展技术攻关,系统性解决碳普惠体系建立过程中数据贯通、隐私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打好场景式聚合式服务基础。
此外,结合国家绿色金融改革,鼓励开发基于碳普惠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创新,为碳普惠体系建设和实践提供支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马晓晴
校对/李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