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号对太阳探测成像290多次,首次在轨获太阳H-α谱线
澎湃新闻 2022-01-28 11:58

“羲和号”卫星模拟图,“羲和号”全称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供图

“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去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的时代。

1月2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颗卫星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已经完成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对太阳进行探测成像290多次,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这颗卫星在轨还将继续执行相关的科学实验任务,和我们一起度过春节。”

目前,“羲和号”卫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今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将择机正式发布。针对目前的一些主要进展,赵坚表示,一是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二是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太阳的H-α谱线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是太阳暴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能够直接反映暴发的特征。

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太阳暴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而建立起太阳暴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对研究太阳暴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

赵坚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奏响了深空探测的“三重奏”,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首次完整构建
科技日报 2024-11-22
话题丨从悟空、墨子、羲和……看中国航天的诗意与浪漫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4-09-08
探日再进一步!初步计划2026年发射“羲和二号”卫星
央视新闻 2023-09-15
我国正在开展“羲和二号”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论证
新华社 2023-09-15
航天日重磅活动抢先看:首次火星探测成果发布、太空“大国重器”亮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4-20
“夸父”升空与“羲和”共同逐日 中国初步建立综合性太阳观测网
科技日报 2022-10-25
“夸父”逐日,开启中国太阳观测新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0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我国首次实现太阳过渡区探测
澎湃新闻 2022-09-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