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股价表现持续低迷的保险股,在2022年开年逆市反弹。今年的前四个交易日,保险板块(申万二级分类)合计上涨4.44%,大幅跑赢A股市场三大指数,涨幅排名A股各板块的第7位。
保险板块逆市上涨的背后,不乏一些“聪明”资金在大幅加仓。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交易日,外资通过沪股通对五大A股上市保险股悉数加仓。截至1月9日,外资对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的持股量较2021年12月31日收盘时的持股量分别增长25%、8%、6%、2%、2%,“扫货”迹象明显。
年初的逆市反弹,是市场风格切换引发的超跌反弹,还是保险业基本面变化引发的反转行情?业内人士和金融机构普遍认为,目前保险业基本面并未出现反转迹象,今年一季度保费增速可能会继续承压。年初保险股的逆市上涨,更多来自去年超跌后的反弹。
保险业基本面尚未反转
“开门红”情况是衡量保险业基本面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历年的一季度是保险业重要的展业阶段,在“开门红”期间,部分险企的保费收入甚至能占全年保费的一半左右。因此,观察上市险企在“开门红”期间的主推产品及展业情况,基本能预测出一季度保费、新业务价值等指标的增速情况。
今年险企的“开门红”颇显低调。过往多年,不少险企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布元旦当天或前几天的“战报”(保费规模、增速、高价值业务规模等),今年则鲜有险企公布这一数据。
险企低调应对“开门红”与当前的监管环境和展业环境不无关系。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开门红”挺难的。一是展业困难;二是增员困难;三是监管很严;四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她看来,目前普通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很疲软,但高净值人群的保单销售情况较好。
一家国有银行的保险代销业务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受《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的影响,银保渠道大都将传统的“开门红三天集中式”推动模式前移至去年12月份,通过预约投保、推迟收入入账等两大策略有效应对不利的展业环境。今年前8天,银行代销渠道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较为平稳。但未来保险监管政策、疫情防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开门红”保费增速情况仍待进一步观察。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鼓励险企平稳发展业务,压缩了险企对今年“开门红”的准备时间。2019年,银保监发布《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通报批评了部分“开门红”期间销售节奏激进的险企,引导险企逐步淡化“开门红”。此外,因2021年营销员流失、消费者需求低迷,以及险企保费增长承压导致年末考核压力骤增的因素存在,险企去年第四季度业绩冲刺的任务加重,也导致2022年“开门红”的启动时间较晚。
华金证券分析师崔晓雁认为,“开门红”对险企的业务贡献很重要,近年来“开门红”期间的保费收入基本占到全年保费的40%至50%。另外,年末岁初是理财旺季,居民资金充裕,终端需求旺盛,也会刺激保费增长形成正向贡献。随着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开门红”产品的收益经附加万能账户增厚后,与银行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相比更具优势,吸引力也更强。但是,“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增速仍面临疫情、代理人流失、监管趋严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2021年“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基数较高,也对今年上市险企的保费增速形成压制。国泰君安非银金融刘欣琦团队表示,受2021年“开门红”新老重疾险促销带来的高基数、营销员数量大幅下滑,惠民保、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联合冲击,以及居民对重疾需求减弱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22年“开门红”期间保障产品的销售仍面临较大压力。
银河证券分析师武平平也认为,2022年“开门红”期间保险新单销售承压,寿险改善仍需时日。
包括新华保险党委书记、总裁李全以及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等在内的部分上市险企的高管也认为,保险行业需要过几年苦日子,转型成效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显效。
保险股低估值优势显现
尽管保险行业基本面尚未迎来反转之日,但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保险股的估值已显现出优势,吸引部分机构开始对其加仓。
近期,平安证券、浙商证券、华金证券等几家券商纷纷指出,保险股估值目前已处于历史低位,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和配置价值。
外资在2021年对部分保险股逆市加仓之后,今年以来更是持续加仓保险股。其中,外资对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的加仓幅度较大,1月9日的持股量较2021年12月31日收盘时的持股量分别增长25%、8%、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少机构看好保险股的低估值优势,也有头部险企高管公开表示看好保险业长期发展前景,但目前保险业基本面尚未迎来反转,未来经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能否支撑股价持续反弹也存在很大悬念,因此在投资时仍需防范市场波动风险。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