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保护利用 映耀百年征程
国家文物局 2021-06-26 07:00

中共一大会址(5月21日摄) 刘颖/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奋斗,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航之年。文物事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文物承载革命历史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下数以亿计、光耀于世的历史文化遗产。文脉系乎国运。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大量文物古迹缺乏保护、濒临灭失,珍稀国宝流失海外,中华文明起源、中国文化传统等历史认知受到严重冲击。

1921年,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在此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秉承高度文化自觉,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同志联名发出征集红军历史文献和实物的通知。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多次电告平津战役前线,要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北平文化古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接连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等文件,文物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施行,中国文物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世纪之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得以确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论述,多次就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引领文物事业发展进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新阶段。

事实证明,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也是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生机、历史文化遗产重现光辉的过程。

百年来,革命文物“浴火而生”,凝铸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物载体。从1933年中央苏区筹建革命博物馆,到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行政令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再到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保护革命文物、铭记革命历史,凸显我们党血脉相传的红色基因。

现如今,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3.6万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在共和国大地上构筑起磅礴厚重的红色力量。

革命文物保护系统加强,重要革命旧址遗迹保护状况不断改善,全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因地制宜探索连片保护、整体保护。

革命文物展示传播作用彰显,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革命文物展览陈列、传媒作品、宣教活动创新出彩。

革命文物助力革命老区加速发展,通过保护利用革命旧址,带动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江西、湖南等一批贫困县村脱贫摘帽;近15年来,每年参与红色旅游的人数增长近10倍,依托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一些革命老区的支柱产业。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中共一大会址、北京大学红楼等一批重要党史文物“修旧”“焕新”,“百馆百展颂百年”精品展览推介、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革命文物电视专题片展播等活动反响热烈,共同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文物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历经28年浴血奋战,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文物事业随之翻开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学“中国学派”逐步建立,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中国考古学一直肩负着知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学术使命。我们党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推动考古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理论方法不断丰富、专业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明显提升。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从1950年恢复中断13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秦始皇陵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研究成果丰硕,上溯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下至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牛河梁、良渚、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一大批重要考古发现透物见人、求真致用,实证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揭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基本建设考古抢救保护大批文物,三峡水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雄安新区等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效显著,越来越多地方实行土地储备考古前置,赓续城乡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保护渐成国之大事,文物资源管理、保存状况实现根本性扭转,文明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历经4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和数次专项调查、巡回鉴定,覆盖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名城名镇名村的调查登录制度业已建立,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灿若星河,锚定国家文化财富框架。同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制度系统建立,从“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抢救《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五牛图》,到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文物回归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物保护工程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为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从1973年的204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60亿元,支持开展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莫高窟、西藏“三大工程”、晋东南早期建筑、平安故宫、石窟寺等重大保护工程,文明标识、大国重器重现应有尊严。文物保护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现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17部、地方性法规200余部,文物行政执法督察、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利剑出鞘,持续攻坚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等文物安全风险。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全面搭建,文物保护利用走进百姓生活、融入现代社会、踏上外交舞台,博物馆热了起来、文物活了起来、文化遗产金名片亮了起来。党领导下的文物事业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社会属性,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用。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5788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6倍。2008年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8亿增长到12.3亿。统计数据的背后,是博物馆丰富陈列展览、深耕教育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探索数字传播的生动实践,博物馆“文化中枢”阵地作用日益凸显。

文物合理利用多措并举。从鼓励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到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从文物资源数据开放共享、到文物节目栏目频呈现象级传播、“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跨界融合,文物蕴含的创新基因、时代价值不断唤活。

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从文物外展助推与西方国家外交破冰,到博物馆场所成为“国家客厅”,从改革开放后陆续加入文化遗产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并积极履职,到中外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心相通基础,文物瑰宝在国际舞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文物启航崭新征程

走过百年风雨,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以“为中华民族续文脉、为时代进步聚力量”为己任的中国文物事业正处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牵头编制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是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广泛搭建部际协作、央地联动平台机制,统筹中央、地方和各领域力量,促进文物保护利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同时,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进一步厘清政府与社会关系,进一步优化制度安排,着力破解法律依据不足、政策支撑不强等障碍,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认养领养、文物安全巡查、博物馆建设、文物价值传播等工作。

二是全面加强文物依法保护管理。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面对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现状,“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健全文物保护利用法律制度、执法机制、司法体系、守法格局,严守文物安全红线。特别是要完善文物资源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落实不可移动文物空间管制措施。将文物保护与老城保护、城市更新、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强化本体保护和风貌管控,加强文物行政执法督察,杜绝大拆大建。全面加强考古工作,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

三是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加大要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在科技考古、石窟寺保护、木结构建筑保护、数字化保护等方向布局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文物保护材料、专有装备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创新”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工艺、装备和集成技术,加快推进技术应用。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文物考古相关学科设置,建制化开展跨学科合作。

四是全面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当前,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落地见效,着力完善国家文物督察试点、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社会文物管理服务等制度,大力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加快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着力破解制约文物作用更好发挥的瓶颈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增加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提高人员待遇,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弥补力量不足。

作者: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关强

内容来源:《瞭望》

来源:国家文物局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为文物保护构筑更完善法治屏障
光明日报 2024-07-12
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五大看点
新华社 2024-06-26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传承文明
人民日报 2023-08-18
新疆鄯善县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局地逾50摄氏度
中国新闻网 2023-07-28
国家文物局: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565家 免费开放率超过90%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28
张吉福在临汾市调研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山西发布 2023-06-21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0
林武调研文物工作时强调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山东省纪委监委 2023-06-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