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大兴区获悉,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发生聚集性疫情以来,区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奋战一线,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其中,共计下沉3000余名党员干部。
青云店镇村“两委”干部、机关干部签订承诺书730份,带头在京过节、不聚集、不聚会、不聚餐;新媒体产业基地党员干部李宝令秉持着“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两次申请到最危险的密接人员管控岗,日行3万步,日夜奔忙防疫一线;区疾控中心党员干部、安定镇徐柏村“第一书记”吕玉奎安排好村里的防控工作后,主动申请参与密接管理、隔离点筹建、流调溯源、风险点位排查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局党员干部武成潮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三个小时,巡查村庄(社区)卡口2000余次,督促整改问题1000余个;区城管局四级调研员胡德华二次请缨进驻集中观察点,发挥经验优势带领身边同事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老兵誓言。
主动请缨上阵 夫妻双双上战场
在大兴的“战疫”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非学医出身,却志愿加入到这场战斗中,为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防线,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自区园林绿化局的李昌奎就是其中一位。
李昌奎的妻子徐艳超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她经常半夜归家。此前,李昌奎一直默默支持妻子的社区工作,负责做好“后勤”工作,照顾双方年迈父母和儿子。但是当他得知单位在召集愿意去支援一线的志愿者时,作为党员的他毅然选择冲锋在前,与妻子一同战斗在不同的“战线”上。
从线下入户摸排到线上后勤服务,李昌奎平均每天,要询问解答上百个问题,记录居民五六十条的药品需求、上百条购物需求。在居民群内,对大家体温的情况进行登记,提醒居民一旦有发烧、干咳等八大症状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李昌奎说“居民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生活难题,每一个问题透着焦急、期盼。”为了尽快为大家解决难题,一天下来,他基本没有喝水时间,吃饭时候也是一边拨打电话一边吃。每天不管多晚,只要手机一响,他就要立刻保持清醒,第一时间为居民解决问题,24小时保持在线的他,血丝已经爬满了双眼。
“95后”党员勇担重担
天宫院街道机关的高晓琳今年23岁,从校园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临危不惧的战“疫”一线党员,她只用了一天时间。
1月18日刚刚入职,她就投身到了疫情最严重的融汇社区的防疫管控工作中,挨家挨户问询筛查、帮助转运集中隔离人员、协助志愿者采购“救命药”及生活物资。每天数百次敲门问询致使喉咙嘶哑、长时间穿防护服导致双手严重过敏,这期间连轴转高强度工作诱发了身体不适,她只调整了一天就又返回到工作岗位上。
现实的工作压力没能击退她,反倒是居民们制作的感谢视频令她动容。高晓琳说“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居民们的一声声道谢和问候,让我的心里感到温暖。”98年出生的她,在这场战“疫”中经历着成长与蜕变,也对自己党员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临危受命 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
对于党员来说徐铭泽,参加这场战疫既是临危受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的本职工是大兴区纪委一名纪检监察干部,1月19日夜里11点多,睡梦中的徐铭泽收到区委组织部的通知,没有过多犹豫,他次日便进驻了保利春天里社区,成为了一名天宫院中里社区的区直下沉志愿者
按照社区安排,他被编入社区健康监测组,负责小区2800多户居民的药物保障。随着封闭管控的时间逐渐拉长,居民的药物需求持续增加,每天处理的需求清单从20多项增加到100多项,需购买的药物达到上百种,药物厂家、规格都不一样,每天垫付药钱达到一两万。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没过两天,随着新增确诊患者流调工作的推进,原本有6人的志愿者小组里5名队员都被居家隔离了。那段时间,只剩下徐铭泽一人扛起了所有的工作:白天跑医院、卫生院、药店,夜深人静时候再汇总结果,处理未完成的需求,分类好第二天的购买计划。有一天晚上,为了取四十多人的药品,徐铭泽在卫生院临时医疗站窗口外排了5个小时的队,好心的卫生院大夫怕他冻坏,送来一个灌满热水的塑料瓶,支撑他渡过了那难熬的夜晚…(供图/大兴区政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