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新发地市场在呼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停止零售的同时,因应业态发展大趋势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从长远看,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批零分离之后,如何进一步做好批发市场的商户塑造、流程再造和品牌打造?如何利用批发市场的金字招牌更深试水网络零售区间,进而打造智慧化、数字化、标准化的电商零售子品牌?凡此种种,都刚刚破题。
8月13日,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64场新闻发布会,公布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复市安排。新发地市场将分区复市,全面取消零售功能,不再向个人消费者开放。今年6月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之后,这个北京“最大菜篮子”以只批发不零售的新面貌复市重启,既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在定位回归基础上的运营升级。(相关报道见8月14日《北京青年报》A3版)
“如果你第一次去新发地没有迷路,那你肯定是去了假的新发地”。在人们的印象里,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农副产品、规模堪称亚洲数一数二的新发地市场,很难用“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来形容其纷繁扰攘。摊主、批发客户以及前来采购肉蛋果蔬的普通消费者混杂交错,加之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小的病毒滋生传播隐患。
新发地市场从发生聚集性疫情休市到完成终末消杀结果评估合格,各有关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随着全市疫情防控呈现持续向好态势,为保障和满足首都农产品供应,新发地市场复市按照“批零分开、干湿分开、生熟分开”的要求,出台不再接待个人消费者、停止零售的新举措,正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进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稳健复市复商的科学思路。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关键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细化有关行业产业复工复市的标准、条件和防控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使各项防控措施更加切合实际、尽快落地见效。此次新发地市场复市的各项新举措、新要求,无不立足于北京“最大菜篮子”的运行特点,从严要求,从细着手。按照规定,新发地市场将实行“卖方注册制、买方会员制”,只接待机关团体、宾馆饭店、二级批发市场和超市采购商等市场会员,不向消费者个人开放。此举目的之一是减少人员大规模聚集,减少交易人员停留时间,有效降低疫情感染传播风险。
为保障好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市场外新设1000平方米的便民菜市场,同步推动新发地所属77家便民菜店,164辆社区蔬菜直通车全面复市,实现农贸市场超市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商品价格,满足市民对零售的生活需求。这些都映射出管理者根据行业特点,一手抓疫情防控关键点,一手抓民生保障诉求点的统筹能力。只有因时、因势采取分级分类精准化防控,才能有序推动各行各业复商复市,确保防控大局稳定。
从批发市场这一业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观察,新发地市场停止零售之举,不仅仅是符合疫情防控需要的应变之策,也是市场定位回归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有人将中国一些农贸批发市场与邻国日本、韩国的市场做比较,发现一边是人声嘈杂、交通拥堵,一边是货来货去、安安静静。究其原因,相当程度上缘于国外农贸批发市场普遍实行批发与零售分离,多数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是:先由生产者(或农协、贩运商等)把商品运到批发市场,经过一定的交易方式,将农产品出售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将农产品分散到销售网点出售给消费者。
从定位看,批发市场本身是一个中间流通环节,承担了集散的职能。批发市场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周转效率,要想提升批发效率,使货物做到快进快出,提高场地和车辆的流转率,就必须实行批发与零售分离。随着电商、冷链运输等新型采买方式日益完善,以及城市用地日渐规范化、法治化,过度依靠零售来维持批发市场销量的做法,已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
批发和零售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互动运行缺一不可。作为一家有着32年历史的老牌农贸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在呼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停止零售的同时,因应业态发展大趋势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从长远看,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批零分离之后,如何进一步做好批发市场的商户塑造、流程再造和品牌打造?如何利用批发市场的金字招牌更深试水网络零售区间,进而打造智慧化、数字化、标准化的电商零售子品牌?凡此种种,都刚刚破题。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