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锋
吃进去的不单单是饭菜,更是九旬父亲用心血和年轮的天光,为儿女揉进和撒下的至高无上的爱
年逾九旬的父亲,就是我家厨房里的白头翁。数年如一日,一日三餐,变着花样。虽是粗茶淡饭,家乡口味,但吃得妈妈和我暖在胃里,甜在心头。
父亲成为大厨,是赶鸭子上架。因为母亲身患类风湿病已近40年了,左右腿髋关节近10年来分别换上了假肢,不能长时间站立。再加上,母亲近年来风湿病已到中晚期,手脚严重变形。尤其是双手,一丁点力气都使不上。筷子都要特制的,很轻很轻的小竹筷。所以,母亲只能告别厨房,由父亲接任“大厨”。
父母都是离退休干部,膝下4个孩子。我排行老二,在北京工作。父母一直单独居住,衣食住行自行自立。这些年来,父母常常从老家汉中来北京探望我。所以,我就有了尝到“白头翁大厨”手艺的机遇。
父亲这个“大厨”,是母亲一手教出来的。父亲在战火余烟中参加革命,在革命队伍里干了一辈子,手上从来没沾过厨房里的油腥,更不要说煎炒烹炸了。所以,叫父亲“大厨”,是美称。
“沾”上厨房近十年来,其实,父亲一直都是“大徒弟”。每天一日三餐,都是“大师傅”母亲头一日耳提面命下菜单,次日一早,父亲按菜单去菜市场购买。然后,坐轮椅的母亲一边帮着择菜,一边教“大徒弟”父亲洗、切配菜。再然后,掐着时间的母亲,看时间一到,再指点父亲上灶台操作。每道菜,每个工序,每匙调料,啥时放、放多少,加水否、加多少,要不要扣上锅盖焖……父亲都按母亲的教导办。之后,母亲再教父亲做主食,或面或米饭或饼或饺子或馒头或粥……每餐如此,每日如此,每年如此,数年如此。
有几次,父亲以为出师了,没听“大师傅”的话,想靠记忆逞逞能。结果,要么盐少了要么油少了要么醋少了,再要么饭煳了或夹生了等等,总是出状况。所以,父亲这个“大徒弟”,是我见过最笨,也是最听话、最尊师重道的徒弟。说“大”,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徒——弟”。
就是母亲偶尔身体不适,“大徒弟”也离不开“大师傅”的教导。这时,躺在卧室里的母亲凭耳朵的听力,也要大声喊:“老头子啊,该放料酒了,该放十三香了,一小勺,千万不能多,该放豆瓣酱了,一大筷头……”不一而足,只要离开了“大师傅”的口授心传,父亲做出来的饭菜保准“煳了”。
父亲这个“大厨”,应该是“地方小厨”。因为他一年四季做的菜,都是老家陕西汉中特色,真正能上桌的八大菜系十大菜系的,一样也做不了。为了把地方小吃做得正宗,父母每次来北京探望我,都要把事先自己制好的辣椒面、花椒粉、泡菜引子、酸浆水菜引子、咸菜、红豆腐、豆豉、辣椒酱等,原汁原味全都带来。这样做出的菜,才不失家乡口味。
每天每顿,吃着在母亲指导下,父亲做的酸嫩淡美的菜豆腐,软滑爽口的凉皮,酸辣可口的浆水面,咬一口芝麻花椒香气四溢的蒸花卷,薄脆奇香的烙油饼,胀膨膨甜酥酥的烤锅盔,自制泛着红黄青白色的鲜剁“当口”姜葱蒜辣椒小菜,浓香的豆角土豆焖排骨,闻一闻都流口水的清炖猪前肘,严重刺激味蕾、找到回家感觉的豆豉炒腊肉,尖椒炒咸菜……吃得我们像在汉中过年,同时又把思乡的情感随味蕾而飘向秦巴山脉、汉江两岸!
看看白头翁父亲下厨,几年前,我也心痛过、制止过。但是,有一次,全国老龄委一名专家在讲授老年人延年益寿时介绍说:“老年人最大的长寿秘诀,就是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能活跃筋骨又锻炼大脑,对老年人的身心百利而无一害。”我把这个观点告诉了父母,勉励父亲下厨,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一晃,几年过去了,看来这个观点有效。
年逾九旬的父亲至今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行动灵巧。见到我父亲的朋友都开玩笑问我:“你父亲有六十几了?”这一问,让“大厨”父亲更乐此不疲了。
吃“白头翁大厨”做的饭,本身都是岁月赐予儿女的天大的福分。作为儿子的我,珍惜有加。每一粒饭,每一丝菜,每一滴汤,我都顿顿扫光,净盘净碗。因为,吃进去的不单单是饭菜,更是九旬父亲用心血和年轮的天光,为儿女揉进和撒下的至高无上的爱。
这种爱,是父母对儿女的福佑。爸爸我爱你。“白头翁大厨”,我们爱你。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