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纪念馆开馆仪式现场
壁画《延安文艺、永恒华章》在延安文艺纪念馆落成现场
2020年5月23日,在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8周年的日子里,“延安文艺纪念馆”隆重开馆,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壁画系教授白晓刚创作的大型壁画《延安文艺、永恒华章》在纪念馆前厅与公众见面,为纪念馆开馆典礼增添了鲜亮的光彩。
延安文艺纪念馆位于桥儿沟鲁艺旧址,是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主体分为地上两层、局部三层,包括展厅、办公室、会议室、报告厅等,建筑面积10994.2平方米。该纪念馆主要展示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文艺,展示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对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深远影响。纪念馆展览时限以1935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三年延安文艺实践为主要内容,延伸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
2019年10月,范迪安、白晓刚前往延安纪念馆工地考察
2019年10月,在受邀为“延安文艺纪念馆”前厅创作作品之后,范迪安、白晓刚即前往纪念馆工地考察,实地调研了纪念馆的空间环境和展陈方案,形成了以壁画形式表现延安文艺的主题、营造公共艺术氛围的构思,曾经10多次踏访延安的范迪安表示,为延安文艺创作一幅视觉史诗,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愿望,也成为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壁画《延安文艺、永恒华章》局部图
谈及这幅壁画的创作,范迪安说,壁画以中国画的长卷格式表现了延安文艺的历史渊源和光辉成就,以奔腾的黄河和红色的飘带相叠印的意象通贯全画,形成强烈的视觉旋律,构成宽阔的历史时空。画面从左到右分为三个段落,分别描绘以黄帝陵、轩辕像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鲁艺为代表的革命文艺创作成果,以日出东方和雄伟长城象征延安文艺精神的传承发展。画面以桔红、金黄为主调,表现延安文艺的光辉和黄土高原的地域色感。在造型风格上吸收了陕北画像石刻、民间剪纸和延安木刻版画的形式语言,力求体现雄强素朴的艺术格调。壁画运用彩色玻璃马赛克艺术镶嵌技法,使作品具有明亮的色泽。
作品局部
《延安文艺、永恒华章》长18.5米,高4米。在谈到创作和制作的过程和感受时,白晓刚说:范迪安先生认为“延安文艺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应该像展开一幅历史长卷一样展现延安文艺的厚重传统、文化血脉、革命情怀和永恒传承。”有了大的主题立意,创作思路开始清晰,延安精神的传统、血脉、情怀、辉煌让我们想到了奔流的黄河、腾飞的巨龙还有陕北腰鼓舞动的红绸,继而,我们从延安传统文化、民间文艺形象,鲁艺革命文艺作品中提取有代表性的经典组合构成全画的结构,画面中代表延安革命文艺的中心形象选用了詹建俊先生和叶南老师《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中的冼星海造型,詹先生在得知是要用在这幅壁画中时,不仅欣然同意还在住院养病期间一直对形象的把握和绘制给了耐心的指导。壁画进入马赛克镶嵌制作阶段时,孙景波先生亲自在制作现场给予精心的指导,延安市的文史和美术专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制作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仍然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了制作和安装。他表示,“为能有参与这样一次创作的机会感到荣幸,更为能通过创作实践传承延安文艺精神而荣幸!”
壁画系老先生孙景波教授前往马赛克镶嵌现场指导
白晓刚教授在镶嵌现场调整作品
作品安装现场
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范迪安代表中国美协、中央美院向延安文艺纪念馆发来祝贺视频
当日,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范迪安代表中国美协、中央美院向延安文艺纪念馆发去贺信,他表示,延安是革命文艺、红色文化的摇篮,在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岁月里,党领导的文艺事业掀开了中国文艺新的篇章,毛泽东文艺思想指明了新的方向,一大批革命文艺家汇集在宝塔山下,学习、创作于鲁艺校园,他们奔赴抗日前线,深入人民生活,创造了众多表现人民、讴歌人民、鼓舞人民的红色经典。建立延安文艺纪念馆,收藏和保护革命文艺史料,展示和传播革命文艺成果,传承和弘扬延安文艺精神,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延安文艺、永恒华章》创作草图
范迪安强调,这幅作品的名称为“延安文艺、永恒华章”,表达了我们对艺术先贤和延安文艺精神的由衷崇敬。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延安文艺精神,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请横屏观看
范迪安、白晓刚《延安文艺、永恒华章》 马赛克镶嵌壁画 18.5x4m 2020年
编辑/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