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同学们处理好六组关系,开启备考生活百日之旅,续写你成就高考的‘神话故事’。”在北京市教委双“特”专栏中,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市第171中学校长陈爱玉支招高三同学如何更好开启高考百日冲刺。
陈爱玉校长提到,首先同学们要处理好“不为”与“有为”的关系。“三十多天,乃至更长时间的居家生活,隔离的是病毒,阻断的是疫情,但它挡不住亲友间、师生间的关切与牵挂,挡不住我们高三人备考的热情与作为。”她建议同学们,不必彷徨,不必焦虑,不能怠惰,以大勇气、大智慧、大眼光、大行动直面这场与众不同的“备考”重任。
同时要处理好“时间”与“精力”分配的关系。居家复习的高三学生,要当时间的主人,为明天的故事埋好伏笔。如果将该用于学习、锻炼、休息的时间,转移到非正常行为之中,那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同学们首先是会用时间,用足时间。启动的是高效学习模式,觉悟型学习模式,绝对不会是松散型学习模式与惰性学习模式。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就拥有改变与选择的机会。再者,要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如果是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么就可能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而换做成长型思维模式,则会勇立潮头,百舸争流,加倍努力,查漏补缺,还会愈挫愈勇。
第三就是要处理好“前学”与“后练”的关系。截至上学期期末,其实高三师生已完成第一轮备考任务,这就意味着2020年新高考命题导向、选科安排、考试范围、试题结构、考试样式、赋分情况等新高考模样,同学们已经感知、了解并有所掌握。甚至可以说,有很多考试内容已经在同学们的手上,就看你会不会彻底弄懂掌握。为此,同学们要追溯前学内容,要回读教材、回读课案、回读练习、回读试题,学会系统全面的梳理,扫清基础性障碍,在此之后延伸训练、深化训练、拔高训练、拓展训练,从而把握新高考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的脉络。请记住三句话:“基础,基础,基础”;“扎实,扎实,扎实”;“创新,创新,创新”。
第四点就是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线上学习,在现实空间里只是同学们一个人的世界,它对同学们的计划性、自觉性、自制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需要同学们全面启动自我管理,进一步建立独立思考。特殊的线上复习,实际上给同学和老师提供了更加深入的一对一进行辅导的渠道和机会。为此,要掌握几点:首先,勤思善问,切勿堆积问题。建立和老师良好沟通,主动和老师汇报复习进度,向家长说说一天的收获。这些对自己也能起到鞭策作用。其次,线下每位同学要善于细化每日时间表,量化自主学习任务。与真实课堂相比,网课资源可以重复使用,也有助于学生嚼碎知识点,慢慢消化,透彻掌握。建议同学们每天在时间表上,上好一节课做对一件事就打一个勾,用发自内心的自觉,督促自己优化学习效率。
第五就是处理好“作业”和“考试”的关系。对高三备考来说,“学、讲、练、测、考、评”是常态,作业和考试是我们掌握、融化知识和生成能力的关键。平常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格外认真,一定要让脑中的问号变成感叹号,不让作业问题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作业中的难题很有可能会成为试卷中的考查点。
而考试的时候,则要“把考试当成作业”,每次考试就当成是一次限定时间的作业练习,胆大心细,在淡定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第六点就是要处理好“父母”和“考生”的关系。家有考生,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都明白其中沉甸甸的份量。父母与子女要一起淡定从容,一起少说多做,一起施策助力,共同建设和谐备考的共同体。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十八岁已经成年的高三同学,要更多地以积极备考举措来体现你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你静心父母安心,你尽力父母知足!对于家长来讲要及时的点拨指引,同学们要虚怀若谷,要从善如流。高考不是一场单纯的学业考试,它更是对同学们人格力量、综合素养的全面验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