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被封诈骗账号“秒复活”,漏洞快堵上
检察日报 2021-10-21 12:20

记者发现,近来一些已被限制登录的微信账号竟然被成功“复活”并再次被境外诈骗分子用于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如此,利用平台、手机等漏洞“复活”涉网诈微信号已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生意(据10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是近日江苏警方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破获的一起新型网络犯罪案件披露出来的信息。本案的犯罪嫌疑人利用技术漏洞,形成了一条“重启被限制登录微信账号”的网络黑产链条。“复活”一个账号只需短短几秒,每“复活”一个账号收取100元至200元不等费用,这起案件的犯罪分子共“复活”了上万个被限制登录的微信号。据了解,这伙犯罪分子的最大“金主”是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淫秽色情等类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可以说,这一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增加了相关机关治理网络犯罪的难度。

犯罪分子是通过怎样的先进技术做到被封账号“秒复活”的?我们都知道,根据微信注册流程,每个实名制手机号只能对应注册一个微信号。想要“复活”被限制登录微信号,有两个核心元素必须具备:一是必须准确掌握微信号注册人个人信息;二是必须通过平台技术验证,特别是“动态人脸识别”验证素有网络“火眼金睛”之称,想要造假通过似乎并不容易。

这起案件中发现的大量人脸图片均为居民身份证照片,且其中大多数可用于突破“人脸识别验证”。这多半是由于相关监管制度和法规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导致公民的面部数据等重要个人信息流入地下市场,形成显著风险。“人脸数据”买卖作为不法分子涉足的新型黑色产业,不但涉及上游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还涉及下游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多个环节,亟待引起软件运营商和用户的足够重视。据了解,这起案件的嫌疑人主要藏身于微信群、QQ群中发布广告“接活”,并和境外诈骗团伙取得联系。这意味着,我们日常青睐的那些社交网络平台、手机终端以及App市场等多方面均存在漏洞。网络平台、手机终端商家等应当充分重视自身产品存在的技术漏洞,有效加强涉被封账号重启的技术验证精度,避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监管机构应当积极贯彻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执法要求,设置举报投诉渠道,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为了完善互联网账号等有关基础管理制度,建立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措施,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专门立法势在必行。据了解,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在19日开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首次提请审议。此次提请审议的草案将统筹推进跨行业、企业统一监测系统建设,加大惩处力度。作为公民个人,也应增强对自身重要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积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共同守护网络的清朗空间。

编辑/孙政洁

相关阅读
让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无所遁形
中国新闻网 2024-03-10
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万余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03
最高法发布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
央视新闻 2024-02-07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如何守好“钱袋子”?
新华社 2023-08-10
重拳打击电信诈骗 守护好百姓“钱袋子”
法治日报 2023-07-23
换熟脸视频+合成熟人声音,“AI诈骗”如何应对
解放日报 2023-05-26
反制电信诈骗需要构筑“全链式”技术防线
科技日报 2023-01-06
北京警方解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常见类型 发布三提示
中国新闻网 2022-10-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