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看蛇的传统文化寓意
学习时报 2025-01-19 10:15

蛇是一种古老的动物,不仅出现较早,而且分布较广。据考证,蛇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3亿年前,全球各地几乎都有蛇的踪迹。“蛇”在甲骨文中作“它”。《说文解字》载:“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又说:“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个“它”是“蛇”的古体字。因那时蛇害对人的威胁无处不在,所以朋友熟人碰面,往往都要问:“没碰到蛇吧?”后来,这个“它”字被假借为其它的“它”,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蛇的本义,于是就将“它”字另加“虫”旁,产生了“蛇”字。另外,“巳”字,古意作“蛇”解。“‘巳’为‘它’(蛇)象形”。十二生肖中就是以“巳”配“蛇”的,巳时即蛇时,巳年即蛇年。

从我国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文物上就出现了蛇的形象,但与龙、虎等生肖动物相比,在我国古代文物中,蛇的形象并不很常见。从现有的遗存来看,蛇的形象主要出现在陶器、铜器、瓷器、瓦当、铜镜等文物上。这些文物中蛇的形象,或描绘、或刻划、或雕塑,大都形态逼真,生动活泼,真可谓千姿百态,神秘莫测,从中可以窥见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寓意。

图腾之蛇。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之一。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使人感到害怕,没有四肢却能迅速游动、攀高、穿缝、入洞,灵巧无比,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逐渐由恐惧、敬畏而发展为将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此外,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龙的主要原型动物之一。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由蛇的形象融合其他动物形态想象演化而来,龙的主体仍是蛇的形象,故人们常称蛇为“小龙”。由此也可看出,蛇作为一种图腾在古代先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红陶贴塑蛇纹罐,以及石峁遗址出土的蛇纹石雕、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堆塑龙蛇纹透底器等文物来看,在龙这个神兽没有完全演化定型之前,蛇被古代先民视为崇拜的对象,有些还可能作为部落图腾。《山海经》中记载的蛇神就较多,有操蛇之神:“夫夫之山……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有蛇耳之神:“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有以蛇做守护之神:“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至今福建一带还建有蛇王宫庙,并保留有过蛇王节、游蛇灯的习俗。

创世之蛇。在中西方创世神话中,“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中国创世神话中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暗示着生殖与繁衍。他们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通过交尾创造了人类,蛇身的交缠可能象征着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带来了人类的繁衍。而且在民间文化中,如“蛇盘兔,必定富”的剪纸图案,也表达了对多子多福的生殖崇拜。蛇能够蜕皮而求得再生,这一特性也让它成为一种“福禄寿”的象征,人们将蛇与生命的延续和再生联系起来,认为它具有神秘的生殖力量。

在汉代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彩绘帛画中,伏羲和女娲的神像都是被描绘成人体蛇躯蛇尾的形貌,或双手捧着太阳和月亮,或手中分别执着规和矩,下体的蛇躯和蛇尾有时也画成龙躯和龙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唐代绢画中,群星围绕中的伏羲和女娲的蛇躯和蛇尾,更是亲密无间地交缠在一起,显示出神异的艺术造型,更寓有对后世子孙繁衍的期望。

生肖之蛇。我国农历是以干支纪年,凡地支“巳”即为蛇年。古代天文学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确定为十二生肖。夜间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属子时,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出入活动之时,称为“子鼠”,以此类推排列为“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巳蛇”是根据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为“巳时”,此时朦胧的雾气已渐渐消散,天空艳阳高照,蛇会出穴觅食,故称“巳蛇”。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的记载来看,十二生肖的说法在春秋前后就已经存在。十二生肖陶俑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代墓的陪葬品中,陶俑的形象,有的是人俑带生肖;有的是人身生肖头,有的是人捧生肖,姿态各异。

祥瑞之蛇。蛇还被视为象征吉祥之物,在《诗经》中,蛇还是生女的吉梦,所谓:“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史记·封禅书》载:(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当时的史官认为,黄蛇是“上帝之征”。可见蛇不仅仅是小龙,有时与龙的地位相近。秦末刘邦曾“斩白蛇起义”,白蛇被指为“白帝子”,“帝子”当是龙,可原形却是蛇。据魏晋志怪小说《拾遗记》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曾乘轻舟游于江上,忽有长蛇腾入舟中。卜人告之,此吉祥也,子孙当贵,后其孙张昭位至丞相。所以,蛇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吉兆,其形象也常被制作在瓦当、印纽、铜镜等器物之上。

以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出土于北京昌平的西周早期蛇纹盾饰为例,盾饰镶在盾的正面,具有加固、装饰、威慑的作用。此盾正面饰一盘绕的蛇,蛇头居于正中的上部,呈S形,既展现了蛇的威猛和震慑作用,又赋予盾牌蛇灵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

方位之蛇。蛇的形象也被用来代表北方的玄武,其形貌是下龟上蛇交缠一起。玄武起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崇拜,早在殷商时期,古人就把星空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星宿”。而二十八星宿又分为东、南、西、北四组,人们把南方的星星想象成一只大鸟的形状,称为“朱雀”,把东方的星星想象成一条龙的形状,称为“青龙”,把西方的星星想象成一只老虎的形状,称为“白虎”,而位于北方的北斗七星,好像龟和蛇缠绕的形象,称为“玄武”。所以“玄武”就成为掌管北方的神灵。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由来。《文选》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汉代出土的四神瓦当中,玄武的瓦当形象就是龟蛇合体。北宋时期,玄武改名成真武。明朝时期,由北方入继大统的明成祖,视镇守北方的玄武为其护佑之神,大肆崇祀真武。后来在道教中,蛇龟相缠的玄武,又成为北方真武大帝的神将。今日武当还保存有明代铸成的玄武铜像。

爱情之蛇。古代民间还将蛇与爱情密切相连,主要体现在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与向往。《续搜神记》《博异志》《聊斋志异》等均有蛇精化人的故事,但大多以悲剧收场,只有白娘子的传说长久为老百姓所喜爱,不断被编成戏剧、舞蹈演出,绘制成年画、皮影等,至今仍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收藏于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的元代青白釉白蛇传戏曲人物枕,长22.3厘米,宽13.8厘米,高14厘米。枕呈长方形,枕身雕塑成一座仿木结构的彩棚戏台,前后左右共有四个棚台,两侧彩门,窗口为透雕六瓣栀子花连弧图案,棚台前左右立双栏杆,栏柱顶端饰仰莲图案,中有台阶进入棚台,棚台内有各不相同的演出场面,分别为传统戏曲《白蛇传》中断桥、借伞、还伞、水漫金山等四出场景。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汉代的帛画再到唐宋的陶俑,从生肖巳蛇到《白蛇传》的传奇故事,蛇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些文物中的蛇形象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蛇的崇拜和信仰,也反映了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文/杨曙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蛇年生肖酒大战:“蛇茅”之外,下一个爆款在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5
蛇年看“蛇”展!“灵瑞迎新”蛇年题材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22
国学|古人的蛇纹密码,你读懂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2
国学|那些穿梭在文物中的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2
国学|那些穿梭在文物中的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2
三星堆“寻蛇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1-15
国学|品读巳升升身上的文化元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9
《乙巳年》中国集邮生肖贺岁新品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