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打榜产品”为何买到手就成了平庸之作
中国证券报 2025-01-19 09:12

近期,理财公司扮靓产品收益率的做法引发关注。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理财公司在产品发行后不久,通过精选优质资产、免除相关费用等方式迅速推高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关注,但投资者买入并持有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光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庸的业绩水平。

不仅限于新发理财产品,其实展示收益率与实际兑付收益率之间存在“落差”的现象在理财市场中并不少见。此外,理财产品通过持仓一些估值不合理的资产,也能达到扮靓收益率的目的。

“吃小灶”催出“打榜产品”

“部分理财公司会采取较为激进的配置策略,即在理财产品发行后不久,挑选较多优质资产进行配置。鉴于该阶段产品规模往往较小,这种做法使得它们的收益率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抬升。具体而言,理财公司可能会先集中力量拉高理财产品成立后10天内的收益率,从而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以及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这些新发理财产品随后在银行渠道端上线,银行会突出展示新发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或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亮眼的业绩有助于理财公司在渠道端拓展客群,因此这类理财产品常被称为‘打榜产品’。”一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固收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例如,某款固收类理财产品仅成立20余天,由于正好抓住了市场机会,产品净值实现了约1%的涨幅,但在展示该产品收益率时,其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超10%。类似地,某含权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高达68%。这些产品被置于手机银行App页面的显要位置,难免不让投资者心动。

然而,这种理财产品所展示的收益率与最终实际兑付给投资者的收益率相去甚远。随着新发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理财公司对优质资产的供给逐渐乏力,其原有的高收益率被持续涌入的新资金稀释,新买入的投资者实际获得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断崖式”下跌。

除了在新发理财产品中集中配置优质资产外,部分代销渠道对新发理财产品实行免手续费政策,一些理财公司则会降低新发产品的管理费,这些做法均会提升新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具体来说,投资者入手理财产品往往涉及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销售服务费、固定管理费、浮动管理费等费用,其中认购费、申购费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次性交纳的手续费;销售服务费、固定管理费等一般从每日净值中扣除。

此外,理财公司还可以通过多只新发理财产品申购同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方式拉高理财产品收益率。该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赎回开放日或每个工作日“计提”特别信托利益,并将部分特别信托利益释放给新发理财产品。

“因为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要求十分严格,理财产品都是单独建账,这限制了理财公司直接利用内部‘蓄水池’机制实现跨产品收益调节,需要通过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信托计划来实现收益平滑。从本质上看,这种做法类似刚兑,不能公允地对待投资者,同时隐藏了风险,因为它没有真实地反映产品收益率,没有真实地披露信息。”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说。据悉,监管部门已叫停此类操作。某信托公司人士透露,监管部门要求对此类存量产品进行整改,并禁止新增采用此类做法的产品。

收益率展示有玄机

事实上,无论是新发理财产品还是成立时间较长的理财产品,均存在展示收益率与投资者实际持有体验不一致的“收益落差感”。“理财公司在展示收益率时,倾向于挑选业绩突出的时段进行宣传,然而投资者实际购买后却发现收益远不及展示得那样丰厚。”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负责人表示。

以某国有大行App所售的理财产品为例,其于显著位置展示的产品收益率,基本是在符合监管部门要求下的最佳收益率。例如,某款混合类理财产品展示的收益率为10.86%,是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高于其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3.96%;某款固收类理财产品展示的收益率为7.67%,是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高于其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3.23%。由于这些产品展示的收益率较高,它们被置于产品列表的起始部分。如此多样化的展示方式,难免让初入市场的投资者眼花缭乱、难以参考。

“业绩表现是理财产品获客、稳客、活客的重要抓手,因此渠道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常倾向选择最佳收益率展示业绩,这有利于理财规模稳定。”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一直是业内比较关注的问题。早在2023年11月,中银协就出台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对理财产品业绩展示区间进行规范:理财产品运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1年的,应至少包括从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作1年以上但不满6年的,应至少包含自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理财产品运作6年以上的,应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

记者观察到,在理财产品详情页上,上述要求大多得到满足。然而理财产品众多,吸引投资者点击进入详情页面的往往是重点展示的收益率,而这些收益率一般为最佳收益率。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在挑选理财产品时,应尽量比较同一时段内的收益率,并注意理财产品的可比性,即对比的理财产品在封闭期限、产品类型及风险等级等关键维度上要保持一致。此外,投资者还需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多个历史收益率区间,避免仅凭单一收益率数据就做出投资决策。

“理财产品数量多、种类多,要实现全面规范,需细致划分产品类别,考虑成立期限、封闭期限等诸多因素,并据此制定具体要求。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若规范不够精细化,理财公司就可能会在制度框架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操作。”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说。

借助估值手段

据上述股份行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负责人透露,除了理财产品展示收益率与实际兑付收益率落差较大外,理财公司通过持有特定券种,如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资产支持证券(ABS),也可以扮靓收益率。“部分资产因流动性匮乏,难以准确评估其真实价值,导致市场价格无法充分反映其内在价值。例如,某资产实际价值仅为0.5元,但通过特定的估值手段,可能被高估至0.6元。这类资产的真实价值并未增长,只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被扮靓了。”

这里提到的估值不合理的资产,主要是指采用收盘价估值法估值的部分私募债、ABS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交易所债券交易包括竞价交易与大宗交易平台交易。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债券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即交易双方事先私下协商好报价,直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下单。竞价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连续竞价平台交易,该平台适用于一些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流动性较差的私募债、ABS等在该平台的报价默认为100元。

有的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债券收盘价会根据大宗交易平台成交价格变化而变化,有的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债券收盘价取值稳定在100元。开源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超过2万只交易所债券连续五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为100元,部分债券的中证估值净价在2022年11月的债市调整过程中迅速下降,但其收盘价始终维持在100元不变。

据悉,理财公司常与信托公司合作,通过信托公司对部分持仓债券采用收盘价估值法,使得理财公司在持有债券期间只享受票息收益,无需面对债券价格变动,从而在一定期限内增厚理财产品收益,例如对一只仅值20元的违约债仍以100元估价。这种做法隐藏的风险可能在债券到期时集中显现,给投资者带来大额亏损。此外,由于收盘价估值法能够保持资产价格长期稳定,理财公司进行资产配置时可能借此机会拉长久期,进行信用下沉。

“收盘价估值法一直备受争议。”上述股份行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负责人表示。不过,此前已有信托公司收到监管部门指导,要求在与理财公司合作过程中,不得提供收盘价估值服务。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展示3.9% 到手不到2.7%!部分理财产品成为收益率“刺客”
第一财经 2025-01-21
监管叫停估值“平滑”手段 理财低波稳健时代终结?
第一财经 2024-12-14
监管叫停估值“平滑”手段,理财低波稳健时代终结?
​第一财经 2024-12-13
理财产品展示年化收益率3%、“细看”1%,啥情况?
中新经纬 2024-09-25
为了营销“不择手段” 相关部门警示银行理财产品“虚高”年化收益率状况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9-07
为了营销“不择手段” 相关部门警示银行理财产品“虚高”年化收益率状况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9-05
部分产品展示业绩“失真” 银行理财另觅优质底层资产
上海证券报 2024-08-24
现管类理财产品收益率“2”出头 降息通道下还能持有吗?
第一财经 2024-07-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