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春秋(之十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3 08:20

从公元1750年走来,颐和园已迎来270余年岁月。虽为人造,宛如天开的美景,几起几落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重建,赋予这座皇家园林越来越多的逸闻趣事!

趣事里的颐和园,颐和园里的趣事,越传越神,越传越多,如一个个童话,不断回荡在园林的历史长河里,令人遐思和神往!

据载,占地300余公顷的颐和园里,百余座建筑景点,20余处院落,3000余间建筑,1600余株古树名木,都有逸闻趣事,尤其是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西湖、西堤、苏州桥、十七孔桥、铜牛、廓如亭等家喻户晓的标志性建筑,更有郭守敬补西湖、镇水的铜牛、郑板桥与瓮山、龙王与廓如亭、百鸟朝凤、古墓回春等故事,行走其间,静态的物象、动态的传说,不断让人妙悟颐和园之大美、天地之大爱、湖光山色之大妙!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取自晋代诗人郭璞诗句命名的排云殿,是在英法联军烧毁的原大报恩延寿寺旧址重建的殿宇。排云殿依山筑室,步步登高——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东名芳辉,西曰紫霄。在迎“芳辉”、看“紫霄”中,经后院89 级石阶曲折而升的爬山廊,到达德辉殿,可谓人间仙居、长生不老。据说,排云殿建成后慈禧想作为自己的寝宫,但是得了一场大病,她认为,可能距“佛香阁”太近,不适于长期居住,便决定把寝宫改在乐寿堂,排云殿只作为朝拜礼仪的地方。

“气象昭回”、“云外天香”,建于万寿山前山巨大台基之上,高高托举出万寿山山脊的佛香阁,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独具匠心,气势磅礴,是颐和园的标志, 也是中国古建筑精品之一。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建造佛香阁的时候,规划建塔而不是阁,是在大报恩延寿寺后兴建一座九级延寿塔。可是,塔建到第八层了,乾隆改计划了,让施工队把快兴建完成的延寿塔拆掉,改成阁,也就是后来的佛香阁。为什么?因为施工队在瓮山下发现一个古墓,强行挖开后飞沙走石,墓门刻着八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融合了中国南北建筑特点,既有南方水乡的柔美和灵动,又有北方宏伟和雄浑的十七孔桥,相传乾隆年间修建时,有一位“鲁班下界”,七八十岁,衣衫褴褛的老头,凿了一年“龙门石”,让桥顶正中间的“贺龙门”天衣无缝衔接,造就了举世无双的十七孔桥,并让其成为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

“铜牛断尾”的故事,发生在昆明湖东堤岸。据说,因昆明湖东堤比故宫城墙高出10多米,一遇大雨,这一带便水涝成灾。公元1755年,乾隆便效仿大禹治水,每治好一处水患便会铸造一头铁牛沉入河底以防止河水泛滥的典故,在这里放置了一尊栩栩如生的铜牛,蜷卧在青石座上,降服洪水,保一方平安。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传令要把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昆明湖东堤已有铜牛能象征牛郎,便下令在昆明湖西侧建起了织女亭。这样,铜牛冲着织女亭相望,暗合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

传说这一年的七月七日,铜牛突然活了,一步步走到湖里,向织女亭方向游去,昆明湖太大了,游到一半便沉到湖底了。有人马上禀告了慈禧,慈禧到湖边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天河”没有了牛郎怎么办?于是慈禧派人马上又赶制了一头,怕它还会跑,就用铁链子将它锁上。到了次二年的七月七日,这头铜牛又动了起来,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赶忙派人去拽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牛尾巴被扯断了!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子,才把铜牛给锁住了。从此,这尊镇水的铜牛便少了半截尾巴!

如果从高空俯瞰颐和园,你会发现昆明湖的外形很像一个大寿桃,与万寿山一体后,整个颐和园巧妙蕴含出“福寿禄”之意。这个大意境,似有“天意”使然。相传,当年建造颐和园时,乾隆要求在园子里要体现出“福、禄、寿”三个字,建筑设计总管“样式雷”传人天天苦思冥想,不得其意。正发愁时,突然一位老者造访,好客的雷家奉为上宾,好吃好喝招待。几天后,老者离去时,从兜里拿出一个寿桃放在了桌子上相赠,突然一只蝙蝠恰好落在寿桃旁边。望着老者离去的身影,再看看桌上的寿桃、蝙蝠,“样式雷”传人豁然开朗,马上铺开图纸,写下“桃山水泊,仙蝠捧寿”八个字。这样,就有了昆明湖形如寿桃,万寿山堪为蝙蝠,“虽为人造,宛如天开”的“福山寿海”大创意。

……

山水之音,盛衰之变,颐和园内的亭台楼阁,山川湖泊,桥梁石洞,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尽显中华建筑的博大精深,使其熠熠生辉,风华绝代,无与伦比!

朋友,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当你沉醉其间,就会被这里超越时空之美而震撼、而叹为观止,心旷神怡中不能自拔!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楚建锋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