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求是》 2025-01-02 12:00

雄安新区奋跃而上、施工正酣;粤港澳大湾区大桥高架、高铁飞驰;北部湾畔机械轰鸣、塔吊林立;各地商圈流光溢彩、人流如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重大工程建设热火朝天,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实现。

过去的2024年很不平凡,成绩令人鼓舞,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时指出的:“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的主要部分。文章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对于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025年,向着中国式现代化无比光明灿烂的壮阔前景,“中国号”复兴巨轮开启新的一程。新年伊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我们更加深刻感悟到中国式现代化之艰巨、之伟大,更加深刻感悟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也更加坚定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心信心和昂扬斗志。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2022年金秋十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又一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系统阐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2024年,“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创新驱动的“中国号”巨轮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图为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上)、宋令东(下)在气闸舱舱门内外工作的画面。 新华社记者 李杰/摄

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到概括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充满自信地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鲜明概括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分别从5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9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5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作出科学阐述。

——2022年10月25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述,要全面学习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也才能更加坚决地防范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思维方式”。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总书记面向“关键少数”,围绕“如何认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讲授“关键一课”,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总书记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强调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

——2024年7月18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鲜明强调,“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重大成果,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贡献,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为什么要搞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现代化,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多少仁人志士的苦苦求索。明朝后期,中国错失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机遇,在内部矛盾和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摆脱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民族复兴的各种尝试,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改良图强”,再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方案……但这些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拉开历史的长镜头,追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清醒认识到,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推翻使中国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历史,在前人肩膀上书写,在砥砺奋斗中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新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图为2024年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在认识上不断深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理论源自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所检验的伟大历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在战略上不断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图为2024年5月25日山东省郯城县山南头村村民将收获的小麦装车。 新华社发 张春雷/摄

沧海横流,砥柱巍然。新时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

“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2020年10月,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展陈图前,总书记驻足感慨。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如今,中国高铁飞驰领先世界,公路纵横遍布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下,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先生当初的设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社会主义中国?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党的领导这个基础之上,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4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深刻阐释。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第一个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方面,深刻阐明“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在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在理论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在制度上,“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在文化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领导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历史进程,作出深刻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新时代我们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成就,强调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总书记从4个方面对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作出阐述:一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2024年9月30日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华灯璀璨,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指出:“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郑重宣示:“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我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出深刻阐释,科学指明了把“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的实现路径。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长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0967万人。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十几亿人量级的现代化,其难度、影响和意义,是几十万人、几百万人量级的现代化根本无法相比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

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以中国的体量,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大。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等,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深刻阐述、多次作出重大部署,强调“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同时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图为2024年12月3日拍摄的广州分馆文沁阁(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总书记从两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图为2024年10月24日拍摄的西藏林芝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023年7月17日,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的。反观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稳定因素的增强。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深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强调,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在何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3个方面作出深刻阐述。

“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每个国家都想过上好日子,现代化不是哪个国家的特权。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西方优越论”、“西方中心论”一度喧嚣。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但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深刻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现代化从西方国家发轫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特别是物质领域创造的财富比过去所有时间的总和还要多,整个世界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愈益明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宽广的视野考察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更为理性、更为人文、更为光明的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

“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的现代化强国时,中国式现代化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世界意义、历史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外国政要讲过这句话,就是要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从历史教训看,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水土不服,绝大多数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道路选择”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归根结底,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选择。

200多年前,拿破仑曾把沉沦的中国比喻为沉睡的雄狮,“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2014年春天,塞纳河畔,在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拿破仑的这句话,并进一步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自信豪迈地宣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其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6个方面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

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既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搞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提出明确要求:进行顶层设计,要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在战略问题上,总书记要求增强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使我们制定的战略符合实际、行之有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总书记强调,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守正创新是“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在守正上,总书记强调,“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在创新上,总书记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高度重视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6个方面对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作出部署,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畅通社会上升通道,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等。总书记充满自信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世界现代化历程表明,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一放就乱也不行。必须讲究辩证法,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又保持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使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五个必须统筹”总结提炼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是其中之一。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作出多方面部署,包括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等等。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定将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2024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中国馆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谋世界发展繁荣”为主题,重点展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新成果,展现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崭新气象。图为11月5日拍摄的第七届进博会中国馆。 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摄

正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对正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作出部署: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维护好经济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

2024年11月,踏上深秋的荆楚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饱含殷切期待,也透着自信从容。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句含义很深的话,是他在起草报告时明确主张写进去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惕厉全党。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百年奋斗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之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列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历史反复证明,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软弱退让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软弱退让谋发展则发展衰。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辉煌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现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远的战略眼光,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党内形势,盘点风险挑战、矛盾问题,强调“我们头脑要特别清醒,始终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切不可麻痹大意、高枕无忧”。

“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党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是我们的信心之源、胜利之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走的是人间正道,干的是正义事业,我们的事业从来就是在解决矛盾中前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围堵、遏制、打压,应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敢抓敢管、严管严治。

“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必须掌握斗争规律、注重策略方法、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对增强斗争本领提出多方面要求,强调高级干部要有很强的风险洞察力、预见力,对各领域各方面的风险隐患,脑子里要有一幅全景图,备足工具箱,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并对讲究斗争策略、加强能力提升等作出明确具体的指导。总书记还强调,要注重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为敢于善于斗争、敢于担当作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撑腰鼓劲,看准的就要大胆使用。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伟大而艰巨,任重而道远。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向前!

文/《求是》杂志编辑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