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校园有家特殊“医院”!治好的“病人”大多飞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9 14:13

短趾雕历经18个月的治疗终于重新回到自由的天空(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供图)

一只短趾雕在被送往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时,20根飞羽几乎全部断裂,因为没有同物种的羽毛,康复师竟然用雕鸮、游隼等猛禽的羽毛,为它完成了接羽手术。经过一年半的救助,这只短趾雕终于重返蓝天……作为一所为猛禽提供救助的特殊“医院”,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成立23年来,救助了40种6000多只猛禽,放飞率达到了55%。

为猛禽接骨做理疗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有一家特殊的“医院”——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这家由北师大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联合成立的专业猛禽救助机构中,住着的“病号”都是猛禽,它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病。“每只刚接到中心的猛禽,我们都会进行详细的入院检查,包括称体重、验血、扫X光片等,康复师每天都会更新猛禽的病历档案,并根据它们的伤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郑智珊介绍。

走进诊疗室,猛禽康复师正准备给一只黑翅鸢做理疗。为了防止它挣扎造成二次伤害,康复师用毛巾罩住了黑翅鸢的眼睛和头部,将它抱了进来。“盖住猛禽的眼睛,是因为它在黑暗环境中会放松安静下来。”康复师小声介绍。说着,两人给黑翅鸢戴上面罩释放麻药,很快黑翅鸢就在恒温手术床上“睡”了过去。

“我们接到这只黑翅鸢时,它的腕掌骨骨折了,我们已经给它做了手术,用骨针将断开的两节骨头重新连接在了一起,接着给伤口进行了包扎固定。接下来,我们会定期为它做理疗,帮助它恢复飞翔的能力。”康复师小心翼翼地拆开绷带,轻轻地帮黑翅鸢活动着韧带、肌肉、关节。“小家伙的伤口已经在长痂了,恢复得真不错。”康复师的话语中充满了欣慰。在完成包扎、喂药后,黑翅鸢被送回了康复笼舍。

结束这一轮操作,两位康复师看了看病历,又马不停蹄地从笼舍中接出一只骨折的游隼。在给游隼麻醉后,她们取来了一个特殊“道具”:音叉。随着康复师在手术床边缘的敲击,音叉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康复师将振动的音叉贴在了游隼的伤口处,待声音渐渐消散后,又继续重复着上述动作。康复师介绍,音叉是为猛禽进行理疗时常用到的工具,敲击音叉产生的高频振动作用于猛禽的关节处,可以起到柔和的按摩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关节韧带的僵化。

短短一个上午,两位康复师忙碌地穿梭于笼舍和医疗区之间,为四只骨折的猛禽进行了日常理疗,还为两个新入院的“病号”完成了体检。

接羽手术配有“羽毛银行”

完成接羽的短趾雕,站立在室外笼舍(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供图)

成立23年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救助了40种6000余只猛禽,放飞率达55%。在众多被救助的猛禽中,一只编号为230501的短趾雕令康复师们印象最为深刻。

去年5月1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接收了一只北京地区并不常见的猛禽——短趾雕。当时它很虚弱,因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两侧的飞羽几乎全部缺失,基础软组织损伤,喙部过长,康复师怀疑这只短趾雕有过被非法饲养的经历。

通常情况下,康复师会对缺失一两根飞羽的猛禽做常规接羽手术,为它接上同种、同羽序的羽毛,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尽快放飞,可以帮助鸟类赶上迁徙季。“但这只短趾雕伤得很重,在进行了外伤处理后,我们以为只需给它加强营养,等到了换羽季它自然换羽就好了。”郑智珊说。

入住一个多月后,康复师兴奋地发现,短趾雕的翅膀上长出了新的血羽。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大家的心情又沉入了谷底:由于此前长时间的营养不良,短趾雕新换上的羽毛长得都不理想,很多都出现了恶斑,羽轴更是出现了劈裂,根本无法支撑它飞翔。“血羽坏了,我们的心也碎了。”郑智珊回忆。

就在短趾雕的救助陷入困境时,转机来了。在国外专家的建议下,中心决定为短趾雕进行保护性接羽,即通过接上又长又硬的羽毛,来保护新长出的血羽不被折断。

两名康复师用雕鸮、苍鹰、游隼、大鵟羽毛给短趾雕完成接羽,最终左侧接了6根羽毛,右翼接了9根(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供图)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有自己的“羽毛银行”,目前收集了1000多根、30多种猛禽的羽毛,这些羽毛主要来自于那些医治无效死亡的猛禽。可这是中心救助的第一只短趾雕,“羽毛银行”里没有同种的羽毛。于是,中心第一次尝试用不同种类的猛禽羽毛接羽。两名康复师从“羽毛银行”里挑出来自雕鸮、苍鹰、游隼、大鵟的羽毛,在短趾雕的左翼接了6根,右翼接了9根。

完成接羽的短趾雕似乎对自己身上的“百家衣”不太满意,甚至啄掉了几根,康复师不得不为他进行了第二次保护性接羽。“虽然不太好看,但保护效果很好。在换羽季,短趾雕脱掉了‘羽毛补丁’,成功长出了健康的飞羽,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郑智珊说。

在康复师们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护下,今年10月17日,经过将近一年半的治疗,短趾雕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日子”:告别救助中心,重新回到了天空。

让猛禽也住上“ICU”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成立的23年间,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郑智珊说:“2010年,我们有了精确到2克的体重秤和第一台呼吸麻醉机。以前没有麻醉设备,拍X光片要靠康复师稳住鸟;为了避免接受辐射,康复师需要穿上10千克重的铅衣;2016年,我们给X光机配上了电子成像系统,通过电脑就可以及时观察病情;同一年,中心购置了恒温手术床,不再担心猛禽手术过程中失温,也不再需要用暖水袋给手术中的猛禽保温;诊疗室里的重症加强护理器能够实现给氧、恒温、恒湿、医疗雾化、空气净化循环、紫外线消毒等功能,相当于给猛禽住上了‘ICU’……”

不仅诊疗设备得到了升级,康复师们还想尽各种办法,为“病号”们提供暖心的救助。“为了保持猛禽回归自然的野性,减少它们对人类的依赖,我们对猛禽的爱是通过尽量少与猛禽接触来实现的。”康复师李志赛说。

康复师正在用红角鸮手偶喂食红角鸮雏鸟(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供图)

为此,心灵手巧的康复师专门为猛禽手工自制了特殊的装备。“在救助雏幼鸟时,我们会非常谨慎,防止小猛禽将人类和食物联系在一起,一旦形成错误的印痕行为,以后就很难再将它放归。我们将红隼、红角鸮、纵纹腹小鸮造型的软陶制成手偶,再用装饰着花朵、绿叶和纱网的帽子遮住自己的面部和上半身,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鸟妈妈’,将剪成小片的食物通过手偶的鸟嘴喂给小鸟。待幼鸟稍微长大,它们就会开始自己取食了。”李志赛介绍。

此外,每只来“住院”的猛禽都要先称重,为了减轻猛禽的恐惧,康复师缝制了不同尺寸的称重袋。将猛禽套入袋中,黑暗的环境有利于猛禽放松,它的腿部可以穿过布袋上事先留好的孔洞,方便固定。

看似简单的笼舍,实则也经过了精心布置。每间笼舍的四周采用木板结构,与在野外一样,猛禽是看不到人类的,康复师会通过安装在笼舍上方的高清摄像机无打扰地观察着猛禽的康复状态。笼舍前半部分的木板间隙给了猛禽互相观望学习的机会,后半部分全封闭的结构给猛禽提供了躲避空间,它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野外的猛禽大多数时间处于飞行状态,猛禽在人为饲养的环境下精神比较紧张,长时间站立在平面上,脚部负重加大,久而久之脚部皮肤容易损伤,患上脚垫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猛禽的进食、行走,严重的还会对猛禽产生致命威胁。”李志赛说,为防止这种情况,笼舍里特别设置了不同形态的木桩、模仿树枝上的“秋千”,让猛禽全身的肌肉都动起来,通过在地面铺石子、使用人工草皮,来分散脚掌上的压力。“种种布置都是为了尽可能模拟野外的生活环境,减少笼养环境对猛禽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因素。”

相关新闻

救助猛禽需要怎么做

短趾雕历经18个月的治疗终于重新回到自由的天空(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供图)

“无论哪类猛禽,都是国家二级及以上保护动物,虽然猛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可它们在人类面前仍是相当脆弱的。像意外被困、受伤、人为饲养、虚弱、饥饿、枪伤、弹弓伤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导致猛禽受伤甚至死亡。”郑智珊说。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猛禽保护意识的提高,非法饲养猛禽、人为伤害猛禽的数据在明显减少。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初建的5年,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受伤而到中心接受救助的猛禽平均每年有98只;而近5年平均每年只接收19只。即便如此,人为因素仍是导致猛禽受伤的一大原因。

北京全境都在猛禽的迁徙路径上,市民遇到受伤的猛禽该怎么办?郑智珊建议,若是遇到坠落且没有受伤的猛禽幼鸟,最好的方式是远距离观察半小时,看幼鸟的父母是否会来帮助它,或看它是否会摸索着回到树上。“若是长时间没有看到幼鸟的父母来,或是幼鸟可能遇到危险,这时可联系我们寻求专业帮助。”郑智珊说。

郑智珊提醒说,市民若捡到伤病的猛禽,不要擅自给猛禽喂食,如有必要可喂些清水。此外,不提倡用鸟笼、狗笼这类网状的容器盛装猛禽,猛禽和人并不亲近,它如果能从笼子里看到周围的人,会因恐慌损失羽毛,进而影响它的治疗康复和回归野外的时间,导致错过迁徙,严重的甚至可能因为过度应激造成死亡。建议市民找个大些的纸箱将猛禽放进去,上面戳几个眼儿作为透气孔,用这个箱子来转运猛禽。若遇到需要救助的猛禽,可第一时间拨打电话010-62205666联系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