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用“共享病床”推动诊疗模式优化变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1 16:23

一张小小的病床,可能只是大医院的“千分之一”,却会是住院患者的“百分之百”。着眼患者“一床难求”之忧,我国多地医院探索试行“共享病床”——打通各科室,医院哪里有病床,患者就住在哪里,让全院床位成为流动的共享资源,减少患者入院等待时间。(1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长期以来,病床多由医院各科室管理,这虽然方便病人接受更有针对性的诊疗,却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疾病发病率各不相同,很多疾病还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因此无论医院如何分配病床数量,难免导致各科室病床忙闲不均。或许在一段时间内,甲科室人满为患,乙科室则多有闲床,过些时候,则可能忙闲对调,形成潮汐效应,导致空床与缺床现象并存。若有科室想向邻近科室“借床”,通常也要费些周折。

医院推出“共享病床”,各科室病床忙闲不均现象有望明显缓解。比如暑期是学生就诊集中期,眼科、牙科等学生集中科室往往一床难求;秋季天变凉,是做手术的好时节,择期手术多的外科床位紧张;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心内科和老年内科面临住院难……这些科室均可通过“共享病床”来应对住院高峰,也可在淡季将病床共享出去,病床周转与利用效率将大幅提升,各科室患者住院均更加快速便捷。

新的住院服务方式,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诊疗模式。比如为了避免管床医生在多科室跑来跑去,查房、病情监护等方面就要加以改善和优化。再如,倘若肝胆外科护士不懂骨伤外科护理,消化内科护士不懂心内科护理操作,“共享病床”的患者就难以就近获得高质量护理服务,护理模式必须随着“共享病床”的普及作出相应改变。此外,假如甲科室总是将病床共享给乙科室,且住院收入又都算给乙科室,就会挫伤甲科室参与共享的积极性,工作量核算和绩效分配等,同样要作适当调整。

可以认为,试点“共享病床”,其实是探索与“共享病床”相适应的诊疗模式和制度体系。事实上,各地试点多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并且确已探索出不少宝贵经验。比如,近日中日友好医院成为北京市首家从入院到出院全流程实现自助服务的医院,已实现“全能”护士全科护理,患者共享全院住院床位变得更加快速顺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共享病床”从试点走向普及的条件在逐渐成熟。

近年来医改进度明显加速,社会创新活力也呈现迸发之势,让“共享病床”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共享病床”模式的推动之下,与之相适应的诊疗模式还会不断优化变革。用长远眼光来看,将来“共享病床”不会局限于医院内部,大小医疗机构之间也可尝试通过双向转诊等方式,推动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实现病床共享,并构建与之相契合的诊疗模式,让患者能够就近获得更加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文/秋实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