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晴雨表丨厨师长王高岩:用心做菜守正不忘创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8 08:55

从小学徒到厨师长,1990年出生的王高岩已经在餐饮界摸爬滚打了快20年,如今年纪轻轻的他是北京萃华楼餐饮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厨师长。在后厨,他用近乎苛刻的目光扫视着每一道菜品的制作,用锐利的眼光给每一道工序“挑刺儿”,在万千细节中追求菜品的极致。他说,做菜看似是一件小事儿,可煎炸炒烩、蒸炖煨烤的背后却藏着变幻无穷的宇宙。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餐饮品牌的关键,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对得起菜、对得起客人,也对得起自己。

每天提前到岗检查 确保各环节无纰漏

位于崇文门新世界商场二层的萃华楼是米其林一星餐厅,也是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北京老字号。位于崇文门的这家餐厅由王高岩的师父,中国烹饪大师、鲁菜国家级特级大师王培欣创立。

虽然商场每天早上10点才开门,但作为厨师长,王高岩基本8点多就已到岗。身穿白色厨师服的王高岩话不多,但在这里他就是“统治后厨的王”。每天到店后,王高岩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清点供应商送来的食材,查看备货情况,保证当天要用的食材全部准备妥当。随后再检查各部门的准备情况,看酱料调得合不合格,厨房的各类用品是否齐全,人员是否到位。“这是餐饮人的第一要务,马虎不得。”

身到了饭点儿,店里的客人逐渐多起来,整个后厨忙得热火朝天,备凉菜的、做面点的、做烤鸭的、切菜的、炒锅的、打荷的、传菜的……锅碗瓢盆的声音如同奏响了一场激昂的交响乐,而王高岩就是这场交响乐的指挥,他随时在后厨巡场,又像个陀螺般不停地穿梭在操作台之间,他要确保每一个菜、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不出纰漏。

美味藏在细节之中 对菜品要求极苛刻

做菜,简单来说就是把食物烹熟的过程,可要把菜品做得出色,里头的学问可不小。从菜品的原材料挑选、调料的使用顺序、火力的大小、烹制手法的交叉混搭,万千变化之中,任何一道工序都可能影响菜品的成色和口感。王高岩说,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单是一道鱼籽炖粉条就颇有讲究。起始,花椒要炸到要糊不糊的状态,白菜要大火快炒至断生、又要锁住水分。小火炒往往火候不够容易逼出水分,火太大又容易炒至过熟,火候掌握很是关键。这道菜最关键的一步是首先烹醋,高温加热让醋的香味充分释放,酸度也会降低。随后,再加入料酒等其他调料,加水、粉条、鱼籽,最后下入白菜。说是炖,但汤不多,说是汤,但又像是个炒菜。最终的成品中,白菜清脆爽口,汤汁鲜而不腥,略微带着一点酸味。王高岩说,这些细节一定要严格遵循,否则就会影响菜品成色和口感。“别看只是一道简单的菜,有的师傅炒出来味道会腥,有的则会发酸,掌握恰当的顺序和火候是关键。”

鲁菜特别讲究功底,尤其是追求火候。“就算是提前调配了一模一样的料汁,把青菜交给不同的厨师来炒,由于火候不同,速度、手法有差异,炒出来的味道口感都是不一样的。”王高岩说,在萃华楼,每一道菜都有严格的工序,什么环节该加什么、火候控制多大、翻炒到什么程度,每一步都偷懒不得,任何一道菜都自有一套该走的工序和“出厂标准”,要是缺了少了乱了,遭到责罚是小事,砸了自己的招牌那就是大事儿了。

对于自己和手下的厨师的要求,王高岩跟他的师父王培欣一样近乎苛刻。厨师炒出来的菜品他会随机抽查“盲尝”,只要味道不正、火候不够、色泽不对、摆盘不好,任何一项不合格都要回炉重造。在他严格的“挑刺”之下,几乎每天都有被打回去的菜品。尽管他是一名90后厨师长,但在后厨颇有威望。“就算私底下关系再好,工作就得有一说一,不然是对菜品的不负责,对客人的不尊重。”

下班回家躺在床上 满脑子仍然是做菜

王高岩与厨师这一职业结缘于2005年。那年,15岁的王高岩在电视上看到厨师们穿着统一制服,掌勺颠锅动作一气呵成,锅里还“噗噗”冒着火,他觉得“太酷了”,于是进入石家庄一家星级酒店,开始了自己的学厨生涯。

“每天早上6点就要开始学做早餐,闲下来还得加紧练刀功、切东西、学雕刻、做酱料、给前辈打下手,常常忙到半夜才能下班。”那段时间王高岩每天晚上躺到床上后,满脑子想的还是怎么做菜,“回想当天出了什么瑕疵、需要如何改进、怎么做到更好。”在三年学徒时间里,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2008年,王高岩跟着师父王培欣来到北京闯荡,继续在后厨边看边学,充实自己。通过自身的刻苦加上师父点拨,王高岩很快成为店里的顶梁柱。

历数学过的各类菜品,他认为最难的就是鲁菜经典“芙蓉鸡片”。这道菜的制作过程并不轻松:先将鸡胸肉打成肉泥,加入生粉、盐、蛋清混合搅拌,再下入油锅制作长长的鸡片,这个环节称为“吊鸡片”。单是这一个步骤就门道不少,需要随时掌控油温,过热的话鸡片容易变黄,太凉又无法定型;鸡片薄厚需要用手法一点点调整、控制,太厚影响口感,太薄又容易扯断。

作为店内的招牌菜品,后厨每天都要提前“吊鸡片”。每到这时候,王高岩就会跟在王培欣身边,学习师父的手法。等师父吊得差不多了,还剩下一点材料,他便抓紧时间上手练习。一开始总找不到感觉,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他渐渐掌握了技巧。一年后,他吊出来的鸡片薄如蝉翼、又白又长。除了师父王培欣之外,没人能吊得比他更好。

主动拥抱年轻群体 在创新中找到价值

创建于1940年的萃华楼是北京老字号,尽管前来用餐的食客有六七成是中老年人,但萃华楼也在时刻创新。在王高岩看来,新的时代环境下保持传统招牌菜品固然重要,但不求新求变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萃华楼每年都会更新菜单,适时推出一些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创新菜。

比如店内的芝士南煎丸子,就是在传统的南煎丸子的基础上改良而来,通过老菜新做,加入新式配料,使用煎、烧、焗的技法,根据西式芝士焗的灵感创意,加入芝士和奶酪,让芝士融入丸子中,使丸子的肉香、芝士以及奶酪的香味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复合口感,这道菜一经推出就深受年轻人喜爱;又如山椒蛋崧虾球,将蛋崧的香、山椒的辣以及虾球的弹牙感融合在一起,口感层次分明、丰富多样;此外,还有圆葱番茄牛肋肉、烤鸭煲饭、酸菜圆蹄烩鲍鱼、芝士白玉米焗红虾……

每年企业研发部负责提出创意,王高岩负责的厨政部则负责进行改良、反复试菜,缺什么、加什么、料是轻了还是重了、不同食材之间如何搭配,都要仔细考量。有时为了一道菜的研发,上上下下的创意人员得讨论到半夜甚至凌晨,往往得历时至少一个月的心血,才能酝酿出一道新的菜品。作为一名年轻的主厨,他很乐意拥抱这些新变化。而食客们的点赞,更是让他不断地品尝到做好每一道菜所带来的成就感。

除了日常厨政部的工作之外,王高岩还担任萃华楼的团支部委员,主持相关工作。他负责传达上级指示,主动带头发动团员青年将各项要求落实落细,积极组织团内活动,平日里时常关心团员思想,还细致地做好收缴团费、管理团员档案等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哪一行都无所谓,用心是关键。做餐饮,灵魂是菜品和服务,既然自己选择成为一名厨师,那就用心去把菜做到最好。”王高岩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叶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