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博物馆明日正式开放 多项突破性发现先睹为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11 18:43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可以说,从寻找“夏墟”开始,到“中华文明探源”,再到“考古中国”,陶寺遗址均是考古类国家重大课题的“实践地”。明天(12日)上午,陶寺遗址博物馆就将建成开放,一起先睹为快。

陶寺遗址取得多项突破性考古发现

总台央视记者申杨:陶寺遗址发现于1958年,正式科学发掘则始于1978年,迄今已有46年。经历了几代考古学家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持续工作,取得许多突破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陶寺博物馆总投资约3.3亿元,占地面积74.4亩,整个建筑以“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元素符号为基础,外观设计呈现一个“中”字,象征着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撑。

陶寺先民初步通过管理时间空间 服务国家治理

文明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考古发现,陶寺先民已经初步通过管理时间与空间,以服务于国家治理。

陶寺观象台遗迹复原区域,展示了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节气是如何形成的。无论古今,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人民来说,通过观象台观测时节,人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播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

圭尺首次与公众见面

早期的中国在哪里?是深藏在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千年之问”,在陶寺遗址中可以探寻到一种答案。

这是从未公开展示的文物——圭尺,圭尺是测量天文历法仪器——圭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圭表主要用来测量距离,判断节令、地中,所谓的地中就是指地址中央。陶寺出土的圭尺,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圭表仪器实物。

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

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博物馆展出的陶器、玉器、铜器、漆木器等文物230件(套),陶寺墓葬中出土了重要礼乐器反映出礼制很可能初步形成,且是较为典型的“礼乐文明”。

陶寺遗址蕴含“文化自信”中国密码

这是距今四千三百年带有龙形图案的陶器——彩绘龙盘。

墓葬时期较早的龙盘,龙形象最大的特点是多种“灵兽”的组合体。龙的身体上有鳞状斑纹,似鳄,有锯齿状牙齿。

旁边是墓葬较晚时期的龙盘,出现了宽阔的前额且微凸,这是后世龙常见的形象特征。

考古队在陶寺遗址发掘了其中的1309座墓葬,只有四座大型墓葬中出土了龙盘,这说明龙盘属于极少数人,龙盘也就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陶寺古城已具有文明形态

早期的“地中之国”是什么样子的呢?来看这个沙盘模型,这是一个空气触屏,手掌在屏幕上方停留在城址布局,模型中相应的区域就会亮起来。

可以看到有宫城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此时的陶寺,人口密集,规划井然,社会分工明确,呈现出比较发达的文明形态,并且表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

总台央视记者申杨:在陶寺遗址博物馆,还有很多值得去看的文物和遗址,我所在的这个展厅只是博物馆很小的一部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博物馆当做目录,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遗址观看了解。目前当地正在推进一系列规划建设,希望通过文物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让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活起来。

走进陶寺 探寻中华早期文明

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的汾河和塔尔山之间,有一处名为陶寺的村庄。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发现了一座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的都城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当时的都城是什么样态,人们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

规模空前的城址,秩序井然的分区布局,气势恢宏的宫殿,早期的观象台,等级分明的墓葬,精致而富有内涵的陶器、玉器、铜器、石器、漆木器,一个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跃然眼前。

在这片土地上的陶寺先民会吃些什么?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研究发现,粟和黍是陶寺先民主要的食物来源。考古发掘的仓储建筑、水井遗迹以及相当数量的酒器等,都展现出陶寺文化时期五谷丰收、物富民安的社会生活百态。

他们居住的房子又会是什么样?普通居民区内房屋绝大部分为单间半地穴式房子,室内面积多为10到25平方米,陶寺早期还有一种小规模地坑院式窑洞群居住形式。

陶寺时期社会还是一个礼制社会,出土的大量文物都表明,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礼仪等社会关系“礼序人伦”的礼制,在陶寺已经初步形成。一系列发掘成果使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出来。

编辑/王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