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在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 未来择机发布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1-09 20:49

11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均值为1.85%。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8%,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

图片来源:《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披露,下一步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报告》表示,央行目前正在研究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方案,未来会择机发布。业内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将坚持支持性立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名义上是稳健,实际是适度宽松的。

回顾前三季度货币政策,一轮接一轮持续用力。年初,货币政策在总量上靠前发力,央行降准降息,支持经济良好开局,助力一季度GDP增长5.3%;7月下旬,央行宣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进一步明示政策利率,并同步降息0.1个百分点,既是短期宏观调控,也是中长期金融改革思路的体现。

图片来源:《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增量金融政策快速落地,力度为近年来最大。9月24日,人民银行宣布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增量金融政策,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降准降息已落实到位,降准0.5个百分点后,向金融市场提供了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下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0.2个百分点,带动10月份发布的1年期和5年以上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超预期下行0.25个百分点,创2019年改革以来最大降幅;四项房地产金融政策已全部发布,存量房贷利率于10月25日完成批量调整,惠及5000万户家庭,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正式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开始接受金融机构申请,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政策文件也已发布实施。

各方面对一揽子增量政策反响积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揽子政策发布实施以来,各界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

从金融市场看,截至10月31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报2.15%,较6月以来低点上涨10个基点;上证指数收报3280点,较6月以来低点上涨21%;人民币汇率收报7.1160,较6月以来低点升值2.2%;从实体经济看,我国制造业景气回升,10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房地产市场交易趋于活跃,销售面积、销售金额累计降幅收窄,国庆期间,居民看房量和成交量明显回升。

图片来源:《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央行行长潘功胜曾表示,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市场普遍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也在上升,未来货币政策还会保持对实体经济足够的支持力度。

《报告》还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今年以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总体偏弱,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金融总量指标增速稳中有降,各方面关注度非常高,央行通过《报告》专栏,以科普的形式回应市场关切,体现了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及公众沟通。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不断与国际接轨。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及编制指南》是金融统计的国际标准和规则,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会考虑本国实际,不同国家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实践中也会根据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和与经济的匹配度动态调整。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自建立以来先后经历过四次比较大的修订。

据悉,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动态调整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历史上,美联储、英格兰银行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都对其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过多次调整优化。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有必要动态完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定义的金融工具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

例如,居民活期存款长期以来计入M2但不计入M1,这与我国历史上支付技术不发达,居民活期存款流动性较低有关,随着银行卡出现和移动支付发展,个人活期存款也成为流动性极强的支付工具,市场普遍认为有必要将其纳入M1统计。又如,近年来我国网络支付快速发展,非银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上升,在日常支付中已被广泛使用,事实上具有与活期存款相同的货币属性,不少专家也建议将其纳入M1。总的看,支付技术进步提高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效率,动态调整优化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是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淡化数量目标仍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方向。《报告》在专栏中表示,央行正在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会择机发布

图片来源:《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业内专家认为,央行此举是适应国际货币统计规则的客观需要,主要是为了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专栏同时强调,即使结合金融业态的发展不断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也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以及与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正趋于减弱的趋势,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发力显效。《报告》显示,金融在支持重点领域方面持续用力,包括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创设两项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领域支持力度等。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4.8%,均超过全部贷款增速。

图片来源:《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报告》设置专栏介绍科技金融工作推进情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居于首位,高质量金融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和创造的大趋势。《报告》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型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有较大差异,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务有利于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

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持续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完善和精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更加丰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

过去5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直接融资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科技金融政策配套也在逐步健全,科技企业跨境融资更加便利,银企对接更加精准,不少地区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对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给予财政奖补。

下阶段央行将重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报告》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看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非万能的,面面俱到实际上就体现不出重点结构的支持,很多实体经济领域本身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解决,不必然需要专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发挥适当的激励作用,根本上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12月央行加码净买入3000亿元国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1-02
货币政策2025年展望:“适度宽松”取向打开操作想象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2-31
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1.82% 创历史新低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2-14
央行新工具已落地 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500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1-05
隔夜同业拆借利率低位徘徊 资金拆借利率价格战引大行资金交易员“伤脑筋”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0-02
股市热潮引发大额存单转让升温?真相是⋯⋯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0-02
何时调、如何调?市场热议存量房贷新政 多地银行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9-29
香港降息50个基点!多家银行存款优惠利率已处于下调通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9-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