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厂长啥样?沙漠里能种水稻?揭秘种菜“黑科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09 08:44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日益丰富,更均衡、更营养、更健康的食物结构正在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饮食需求。

设施农业升级 拎稳“菜篮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50%以上,其中设施种植面积达4270万亩,设施蔬果产量达2.3亿吨,以3%的耕地保证了全年38%以上的蔬果供给。

设施农业是如何拎稳百姓“菜篮子”的?

在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记者看到,层层叠叠的种植架上,数十种瓜果蔬菜迎来了最新一茬的采收,绿油油的生菜、金灿灿的哈密瓜、红彤彤的草莓应有尽有。

彭洁告诉记者,目前大楼里建立了栽培层数为世界最高的20层垂直植物工厂,可以实现全自动化育苗种植及采收。同时,植物工厂里种植的瓜果蔬菜,不受气候和地域的影响,一年四季都能够持续稳定产出,产量很高。而对于瓜果蔬菜营养风味的调控,除了温度、湿度等要素外,最重要的是植物的光调节,也就是光配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俊华:对植物不同生长阶段,施与它所需要的不同的光要素,这样它就能长得又快又好,这个就是我们业界所说的光配方。我们现有700多种光配方数据库,包含主粮作物还有一些瓜果蔬菜之类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整个垂直农业展示示范中心共有8层,除了智能LED植物工厂,还有食用菌工厂、水产养殖工厂等五大功能区域,大楼通过系统的结构设计,实现光、热、水、肥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单体建筑内即可满足城市居民全面的食物需求,同时具备科普教育与观光展示功能。

据了解,这个示范中心是目前世界上科技和装备水平最先进的垂直农业大楼,未来,还将不断地试验多种农作物品种,通过进一步的精准化控制,以及装备技术的提升,助力垂直农业的加快发展及规模化的落地。

“乡村版”设施农业 小而精的植物工厂

高科技的设施农业不仅在四川成都这样的大都市里,如今在许多乡村,也有了植物工厂的身影。跟随我们的记者去看看“乡村版的植物工厂”是什么样?

从北京市区驱车2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平谷区镇罗营镇桃园村,这个植物工厂是建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的,工厂的管理员孙彦芹正在采摘新一茬的蔬菜。

孙彦芹告诉记者,它这个植物工厂有350平方米,从2022年建成投产。目前种了生菜、芥蓝、小油菜等十多种菜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乡村版的植物工厂”只是面积小,棚架的设置更符合人工操作而已,但其科技含量却是一点不含糊,从光环境、温湿度、营养液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琨:植物工厂的营养液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营养液它的参数,包括电导率、酸碱度是非常合适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它的根是雪白的,如果我们发现它的根尖或者它的根发黑或者是变褐色了,说明营养液它的EC值(电导率)或者pH值(酸碱度)出问题了,我们要进行重新调配。

李琨告诉记者,由于有了多种科技手段的加持,这个建在深山里的植物工厂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任何影响,不仅蔬菜生长周期大幅缩短,品质好,而且销售更有其独特优势。

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桃园村植物工厂管理员 孙彦芹:我们植物工厂的蔬菜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免洗,第二它是活体的,把根系包起来能放7至10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这个350平方米植物工厂内的蔬菜是循环生长的,因此,一年可产1万公斤蔬菜,相当50亩地的产量。

设施农业再突破 沙漠里种水稻

随着我国农业设施装备的不断升级,曾经不可能实现的沙漠里种水稻,已经变成现实。

在新疆和田,眼前这上万亩的温室大棚就是沙漠水稻的生长地,与其他地方所不同,这里的水稻是长在架子上的,总共有三层,而这些架子并不是建在传统的耕地上,而是建在戈壁滩上的沙地里,在此次收获之前,这里已收了三茬水稻。

沙漠里种水稻,主要得益于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和田建设的万亩现代化温室大棚。脱离土地,借助三层立体栽培架的基质种植水稻,不仅一亩地当3亩地用,而且一年能种5茬,亩产量达到5000公斤。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杨其长:用精准的营养液的一些配方技术,不同的生育期可以精准供应营养。另外一方面,我们用一些像光的调控技术,尤其是我们发现了一些信号光谱,像这个远红、绿光可以大幅度地缩短它的生育期,从定植到收获6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

60天就能收水稻,这就意味着跟传统的水稻生长周期120天相比,生育期减了一半儿,可以说这是一个加速版的水稻。杨其长告诉记者,未来这种温室可以跟新能源、机械化、装备化和智能化技术结合,这样,它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会大幅度地降低。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杨其长:我们探索了在超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水稻的快速繁育,为未来的全国甚至全球的快速育种或者以温室为基础的育种加速器的创制提供很好的一个技术支撑。

杨其长告诉记者,在和田,不少温室大棚都是建在推平的沙漠上,建设成本比内地用地便宜很多,而且和田特殊的地理条件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品质提高。在攻克水稻生育期减半之后,目前,科研团队又在和田的沙漠温室里相继探索了大豆、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以及油菜、棉花和苜蓿等作物的快速繁育关键技术。

文/记者 梁丽娟 刘成 四川台 和田台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泸石高速得妥特大桥有啥高抗震密码?总台记者实地探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25
如何给沙漠“锁边”?他们用双手筑起绿色屏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8
沙漠能建菜仓、粮仓?中国农科院:多项技术不断突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7
养螃蟹 种桑树……一起解锁沙漠的N种可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10
中国空间站第三代“太空水稻”即将收获
央视新闻 2024-11-03
撒哈拉沙漠发洪水?当地人:已有三五十年未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13
印度北方邦一鞭炮工厂发生爆炸 致5死11伤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17
中非合作论坛|这个非洲国家面额最大的纸币上,为何印着中国杂交水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