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逆袭叙事背后的营销炒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5 08:13

随着相关单位的信息发布,炒了四个月的“天才少女奥赛逆袭”一事真相大白。事情虽然有了着落,但这样的“逆袭叙事”以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舆论风向,显然更值得深思。

尘埃落定,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在这个问题上,“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的定性,已经足够明确。但复盘整个舆情发酵过程,这似乎更像是一场不辨真伪的流量追逐闹剧。在一些人眼中,这故事里头究竟有没有逆袭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认为有就足够了。在舆论的聒噪声中,更有个别人迷失于情绪化的输出,有意无意地编排罗织各种信息,从“捧杀”到“棒杀”就在一念之间。狂热而无序的媒介景观中,鲜有真正理性的思考,更多是着意的营销与炒作。

逆袭的故事谁都愿意看,但凡事不能不认事实、不问是非。当事情真相还没有搞清楚,就把焦点转移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身上,这会造成两方面严重后果。一方面,理性的生存空间被不理性的言论挤压。事件发酵之初,就有人指出事件链条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这种质疑本是学术领域常见的情况,但不少围观者却对此进行恶意解读,放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挑起非黑即白的观点与立场之争。

另一方面,当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管女孩本人是受到了赞誉还是批评,都已被裹挟进了许多无谓的口水战中。当事态发展到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时候,头顶“天才”光环的主人公即便有意把光环退去,可能也面临难以自证、无从辩解的尴尬处境。舆论的泡沫把她从平静、专注的生活中推离,而后者恰恰是所有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料。从这一角度而言,正是一些人对“天才少女”逆袭故事的大肆炒作,使之成为了这场闹剧的受害者。

如鲍德里亚所言,网络文化是社会真实和想象的混合体,它像一个镜像空间,既容纳现实世界,也包含许多对现实世界的拟像。借由“天才少女”实现超越现实的愿望看似美好,但幻觉破碎那一天所带来的痛苦也无比真实。一味沉浸在虚浮的世界中,并不能让人取得现实的成功,反而会加深个体挫败感,进而滋生更多的社会偏见和对话障碍。回顾这一事件始末,可以通过一个普通少女的挫折,让人们体会现实本身具备的苦乐交织的真实滋味。

我们相信并且期待,这名学生能够从这次经历中变得成熟,在未来取得长足的进步。而整个事件中的各方,恐怕也要记取教训,那就是越是世事纷扰,越要保持理性、恪守底线,切莫从一个极端的“捧杀”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棒杀”,特别当关注的对象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必须谨防这种被撕裂的趋势,在洪水滔天的网络声浪中,在复杂多变的舆论风向中,时刻提醒自己保留思考的能力。

成功从不寓于幻觉之中。人们都喜欢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瞬间,向往从平凡到不平凡。瞄准这种心理需求的逆袭爽文,看似能带给人们许多快感,实际上窄化了社会认知,给漏洞、错误、瑕疵、转折留足了余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成长哪有那么多超越认知的“逆袭”,如果有,多半也是成功的幻觉作祟。

文/王涵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