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反反复复,竟然和基因有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6 12:30

最近,新生儿病房内收治一名因为黄疸住院的小儿,他的特殊之处在于是第三次住院。结合前两次住院,完善生化、超声等检查后予蓝光治疗,均效果满意后出院。但出院几日后黄疸反复明显,此次住院进一步完善相关基因检查,结果如图:

基因检查报告单显示UGT1A1基因突变。原来这名新生儿黄疸反复,竟与基因有关。患儿住院后予蓝光治疗,停光72小时以上黄疸无明显反复后出院。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疾病的原因?

先天性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家族性暂时性高胆红素血症这两种。

1.先天性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是存在于肝细胞内的一种催化酶,被肝摄取的未结合胆红素在此酶作用下形成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代谢中重要环节。先天性的B-UGT缺陷或活性低下均可影响结合胆红素的形成,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称之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人类有三种先天性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病的遗传基础为位于染色体2q37位点上UGT发生突变,根据此酶缺乏程度和基因分析的不同,可分为Gilbert综合征和Grigler-Najjar综合征I型和II型。

(1)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形遗传。人群中发生率6%-9%。主要是UGT活性减低或有胆红素摄取功能障碍,UGT活性可减少为正常的30%-50%。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在没有肝病和溶血情况下,本病特点为慢性、间歇性、轻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黄疸轻者被认为可能主要为单纯Y蛋白缺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及将其转运到内质网的过程障碍,而UGT活性正常。如果UGT活性低下或同时有摄取功能的双重障碍时,则黄疸表现稍重。本病新生儿期不易明确病因,诊断年龄多在年长儿或青春期,追问病史均有新生儿期不明原因黄疸病史。

UGT1A1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减少是引起Gilbert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基础。Gilbert综合征为良性疾病,临床表现除黄疸外,多无其他明显症状。

(2)Grigler-Najjar综合征I型: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为UGT1A1活性完全缺乏,患者表现为严重的、非溶血性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极少,约为百万分之一。临床表现:出生后2-3天出现明显黄疸,总胆红素可高达340-770umol/L(20-45mg/dl),90%为未结合胆红素,黄疸不能被光疗所控制,需要换血和光疗综合治疗,使总胆红素控制在340umol/L(20mg/dl)以下,否则早期发生胆红素脑病,多在一周内死亡。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治疗无效,肝移植术已在动物实验取得成功。本病的基因诊断主要为UGT1A1基因共同外显子2/3/4/5的任何一个发生突变,影响全部UGT同工酶的变化。

(3)Grigler-Najjar综合征II型:是一组与I型表现相似但病情较其轻的患儿,因肝GUT1A1酶活性降低,约为正常的10%,出现较重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总胆红素在137-340umol/L,(8-20mg/dl),肝酶诱导剂治疗有效。在新生儿期经过治疗很少发生胆红素脑病。

2.家族性暂时性高胆红素血症:有明显家族史。发病原因是由于母亲孕中期和后期血清中存在一种尚未被证实的UGT抑制素,能通过胎盘送达胎儿体内,有抑制UGT的作用。新生儿于生后48小时内可发生严重黄疸,总胆红素可达340.2umol/L(20mg/dl)或更高。如不及时换血治疗,可发生严重胆红素脑病,本病新生儿血清中UGT抑制素的含量比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高4-10倍,一般在生后2周逐渐消失,黄疸也随之消退。本病亦可发生在多个同胞中。

文/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新生儿科 赵天娇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