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被誉为“中国博物馆街”的琉璃厂 你可知它的前世今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3 14:00

王越(文化学者)

琉璃厂位于和平门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有“中国博物馆街”的美誉,是北京一条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街。数百年来,这里集散、保护和流通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聚宝盆。

元明开设琉璃厂

辽代,琉璃厂所在地属京东燕夏乡海王村。这里曾坐落着辽金著名的寺院延寿寺,寺院面积巨大,东起五斗斋,在今延寿寺街东北的大耳胡同;西至方壶斋,在今宣武门东南的方壶斋胡同。传说“东有五斗,西有方壶”,曾总揽整个琉璃厂的地域范围。

当年辽主多次亲临寺院,施斋游玩,还“招宋使观击鞠”。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人俘虏,押解到燕京(今北京),宋徽宗被囚禁在延寿寺内。此后,随着朝代的变迁,延寿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庙基越来越小。

元代建都北京,设窑四座,琉璃厂窑为其中之一。明永乐四年(1406年)前后,营建北京城,其间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建立琉璃厂,为“五大厂”之一。琉璃厂有东门、西门和后门,分别位于现在的延寿街南口、南北柳巷之间及前门西河沿一带。

由于琉璃窑厂的规模很大,又有大批工人从事生产,于是便在窑厂周围建立专供工人吃菜的四处菜园,窑厂东侧有东北园、东南园,在厂东门附近。西侧的西北园、西南园在厂西门附近,都以种植蔬菜为主。清初停止烧窑,这四处菜园逐渐成为民居。清末《光绪顺天府志》记述北京外城坊巷时,在琉璃厂旧址周边已经出现了东北园、东南园、西南园和西北园等胡同名。

1927年,开辟和平门,修建新华街,形成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从东琉璃厂向东,可以沿杨梅竹斜街或炭儿胡同通向繁华的前门大街。

王士祯画像

李渔、王士祯、程晋芳、朱彝尊、孔尚任、纪晓岚等文化名人先后居住的地方

清康熙年间,朝廷为了皇宫的安全,取消琉璃厂,窑厂迁至门头沟琉璃渠村,“琉璃厂”的名字被保留了下来。由于朝廷鼓励在窑厂附近官地上盖房入住,琉璃厂渐成居民密度较大的街巷胡同。当时窑厂监督汪文柏记曰:“外城是官地,架屋许多人,所以琉璃厂,衡宇如鱼鳞。”

琉璃厂离皇城较近,一些汉族官员为了上朝方便,开始在这一带建房居住。于是,往日烧制琉璃的窑厂,渐渐成为城南文人聚居之地。清内阁学士韩菼住琉璃厂南韩家潭,著名戏曲家李渔在韩家潭营建“芥子园”。康熙朝“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的王士祯,住琉璃厂东街北面的西太平巷5号。王士祯去世后,为《四库全书》副编撰程晋芳(鱼门)寓所。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号为竹咤先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罢职,自黄瓦门移居琉璃厂西北的海波寺街顺德会馆居住,其书房名“古藤书屋”,属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桃花扇》作者、清文学家孔尚任,也曾居于此巷之中。明末清初大藏书家孙承泽住琉璃厂西侧的孙公园,今为前孙公园胡同和后孙公园胡同。住在琉璃厂一带的,还有电视剧里戏称“铁齿铜牙”的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字晓岚。乾隆朝左都御史、《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晓岚故居在虎坊桥东,今珠市口西大街241号。两进四合院建筑格局,清式砖木结构,具有众多的历史烙印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此地原为岳飞二十一代孙、雍正时权臣岳钟琪的住宅。现北院有纪氏编著《阅微草堂笔记》的书斋,称“阅微草堂”。纪晓岚分别于11岁至39岁、48岁至82岁,前后长达60余年居此。嘉庆十年(1805年)纪晓岚去世,故居数易其主。辛亥革命后,故居的一部分为直隶会馆公产。1930年左右,曾是中共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1931年至1936年为“北平国剧学会”、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驻地。现建有晋阳饭庄。

诸多大儒名士逛“文市” 安学问之身立学问之命

琉璃厂的“厂甸”全称“厂甸春节集市”,是北京特有的“春节文化集市”。厂甸一般从旧历的正月初二营业到正月十六,共15日。和一般集市庙会不同的是,厂甸以经营书籍、字画、古玩文物、纸墨笔砚等为主,因而被称为“文市”。清代的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大量外官、举子汇聚在琉璃厂附近,他们对书籍和文化用品的需求,促使这里书业和相关行业兴盛起来。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天下典籍汇聚京城。浙江一带的五柳居、文萃堂等书商,纷纷汇聚到京城。翰林院的大臣们,每天把所校勘的古籍中应考证的内容,详细列出书目,到琉璃厂的书店里去寻找资料。当时,编修们到琉璃厂书店寻检书籍、字画、文物等,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街景。其后200多年,文人学子来琉璃厂文化街逛书店、购买字画、古董文物等,依然相沿成风,出现了荣宝斋、宝古斋、博古斋、邃雅斋、来熏阁、松筠阁等一批著名的老字号店铺。

逛琉璃厂文化街淘金、攻读钻研的文化人,从清乾隆以来就不乏学界名人,例如,从纪晓岚、林则徐、王懿荣,到康有为、谭嗣同,再及沈钧儒、朱自清、鲁迅、周作人、郑振铎、罗振玉,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张大千、于右任、陈师曾,还有离我们很近的老舍、邓拓等。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1912年至1926年居京的十余年间,去琉璃厂就有480次之多,并详尽记录下到琉璃厂购买的书籍、文物及碑帖。

琉璃厂还首开北京书店看书风气之先,并影响到北京书业文化的形成与繁衍。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称琉璃厂书摊为“安身立命”之所,正是凭借着琉璃厂的书籍和书商,他们才得安学问之身立学问之命。

供图/王越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生活|从故宫到琉璃厂 景区+书店打卡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1
专栏|被誉为“中国博物馆街”的琉璃厂 你可知它的前世今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4
专栏|“龙脉”斜街通两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30
西城区椿树街道启动琉璃厂西街复兴计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专栏|京城会馆知多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7
文博新型“会客厅”亮相琉璃厂,百家博物馆携文创精品入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9-18
寻访 | 被遗忘的老北京五大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3
京西千年琉璃窑火重燃 门头沟区老窑厂变身琉璃文化产业园
北京印迹 2023-02-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