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郭大顺:5000年前精妙绝伦的玉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21:00

一锤定音——牛河梁遗址的发现

被誉为中华 5000 年文明象征的牛河梁“坛庙冢”遗址群,发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其发现就与红山文化玉器有关。

红山文化玉器,如玉雕龙与玉鸟(凤)、斜口筒形玉器、勾云形玉器等特色极其鲜明的玉器,早在 20 世纪初就被海内外一些博物馆和收藏家收集,但将其年代定在商周、汉代或更晚。

1981 年初春,辽宁省第二次文物普查在建平县开展。参加培训班的笔者和同事得知县城西邻的富山公社马家沟村有玉器的出土线索,于是培训班一结束就赶到现场。线索是村民家里竖置在柜子上的 1 件作为“笔筒”使用,即后来被称为“马蹄状玉箍”或斜口筒形器的玉器。要紧的是找到了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是村西 101 国道南侧当地俗称“牛河梁”的一道山梁顶部,梁顶已辟为耕地。幸运的是,在靠路边清理出 1 座红山文化砌石墓,墓主头顶左侧置 1 件玉环。这是第一次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墓葬和出土玉器。

1983 年秋,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在第二地点共揭露出 6 个石砌建筑单元,5 个为积石冢,1 个为祭坛。其中有 4 个积石冢与祭坛东西并列,一线铺开。位于最西部的一号冢是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冢。在这个冢的第 4 号墓正式发掘出土了 2 件玉雕龙和斜口筒形玉器。玉雕龙一大一小,对置于墓主人的胸前,斜口筒形玉器枕于头下,它们的出土层位和出土位置都十分明确。这样,流传近一个世纪的这批玉器的年代为 5000 年前的红山文化遂“一锤定音”。

美玉多磨—选料与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有诸多特点,选料为特点之一,即以透闪石的河磨玉为主料,大多数透闪石玉器的边缘多附原石所带的红褐色瑕斑或原岩面遗留的凹坑痕迹。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随葬的玉人,头顶面甚至遗有玉料原岩面的大片深褐色石

皮,都是有力的证据。河磨玉采自河川,玉料质量相对较高,但采地选择性较窄,获取相对有难度;而且河磨玉多小块籽玉,单体体量一般较小,使造型设计和工艺发挥受到局限,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增多。虽然遇到极高的挑战,但红山先人仍执意追求并善于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如对多色瑕斑在器体上进行巧妙安排。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在制玉工艺上也有突出表现。一方面是同一时期诸史前文化共用制玉技法的熟练掌握和超水平发挥,另一方面是某些新技法的率先使用。前者如大孔径管钻法和圆雕、镂孔的使用:如前文第二地点一号冢 1 号墓的玉环饰,以管钻法成孔的内孔径达 9 厘米;玉雕龙以阴线雕出写实的圆雕首部;勾云形玉器则以镂雕技术为成型的主要技法等。后者如片切割和减地阳纹技法的率先使用。片切割如第二地点一号冢 27 号墓所出的勾云形玉器,长近 29 厘米,而厚度只有 0.6 厘米,且为两面通体打洼、雕纹;同一冢21号墓所出的兽面形玉饰,高10.2厘米、最阔14.7厘米,厚度仅0.5厘米,却非常平整。可知当时先民已掌握了切割面积较大而薄玉片的技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第27 号墓出土的大型双勾型勾云形玉器及横看面

减地阳纹的使用,一是用减地法表现动物头部五官、鸟的羽翅和昆虫的腹节,如玉龟和玉鸟的五官,各部位皆不甚显露,仅触之有感,却很准确;二是在勾云形玉器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等薄板状玉器的表面,以中间打洼的手法做出类似瓦沟状的凹槽,这种“瓦沟纹”的宽与窄、深与浅多十分均匀,托起的脊棱线条极细,却能随形走向,清晰而流畅,形成规整而随光线照射角度变化若隐若现的奇特效果。还有刻阴纹的玉件,也常用这种浅沟槽作间隔,起到凹凸有致、相互衬托的作用,如玉雕龙的首部、龟壳的背甲等。

片切割和减地阳纹,为后世制玉的主要工艺。红山文化对这两种工艺的率先使用,说明古代制玉的这两种基本方法的初始时间在距今5000 年前,也表明红山文化玉器不仅在造型上,而且在工艺上也为后世所传承。

规范中求变—造型与功能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除见于选料、工艺以外,最集中表现在于造型。红山文化玉器总的出土数量较少,牛河梁遗址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只有 175 件,各地收集的不过 200 余件。但类别甚多,可归纳为四大类:动物形玉器、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和玉环、镯、璧、珠类玉器。

由于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设计多在写实基础上发挥高度抽象的艺术思维和想象力,使得各类玉器的原型一直是吸引研究者注意力的课题。讨论较多的,集中于动物题材。有玉雕龙是猪龙还是熊龙,玉蚕还是玉蝉,勾云形玉器是否兽面,斜口筒形玉器龟壳说等,还有动物组合和人兽组合的研究。

玉雕龙

关于红山文化玉雕龙的原型,研究者曾推定,无论是“C”形龙还是环体龙,其原型均来自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猪。此后有将“C”形龙与赵宝沟文化陶器上装饰的刻画鹿形纹相比较,从而推测这类龙属赵宝沟文化,原型可能为鹿。环形龙 1 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依大小尺寸可分为大、中和小型。环体玉龙体躯肥硕,首部甚大,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曾称“玉猪龙”。后从细部特征分析,非猪更似熊,尤其是短而厚、顶端圆的立耳,其特征不同于宽而薄、顶端尖的猪耳,为熊耳典型,故红山文化玉雕龙的原型多非猪而为熊,是为熊龙。联系女神庙供奉有泥塑熊龙,玉器中有玉雕三孔双熊首梳背饰件,石钺柄端以熊首石雕件装饰,积石冢出有熊下颚骨,以及红山文化以渔猎为本的经济生活,可知红山先人曾以熊为伴,是个拜熊族。

斜口筒形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大宗,总计约超过 50 件。不过与其他玉类相比,斜口筒形玉器的器形简单,无纹饰,其原型也无从说起。因此,这种斜口筒形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就成为一种既很有特点,又特别“另类”的玉器。但有学者提出,红山文化的斜口筒形玉器虽器形简单无纹饰,但用较大的块状料,掏大孔,既费料又费工费时,应该是红山人格外重视的一种玉类。

斜口筒形玉器的功能,因其最初发现时的出土位置在墓主头部,曾被误以为是束发的冠饰。解密信息来自同时期的安徽省凌家滩遗址。2007 年凌家滩遗址发掘出 1 座随葬 200 余件玉器的大型墓葬(编号07M23)。墓主人腰部附近发现呈扇面分布的 3 件一组玉器,1 件为近于斜口筒形玉器的玉龟壳,2 件为形制较为标准的斜口筒形玉器,后者被发掘者称为“玉龟状扁圆形器”。这 3 件玉器的空腔内各置有玉签,推测为占卜工具。据此一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原型就是龟壳,是龟壳的简化。以后我们又从斜口筒形玉器的造型、加工和出土位置及状态与同时期实体龟壳和玉龟壳进行比较,说明“斜口筒形玉器龟壳说”是有充分依据的。

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与凌家滩遗址玉龟、大汶口文化实体龟壳比较

安徽凌家滩遗址 07M23 的3 件斜口器出土情况

红山文化墓葬中随葬玉龟已有多例,且出有玉龟壳: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中心大墓随葬的 2 件玉龟(鳖),为一雌一雄,分别握在墓主人的左右手中,表达对神权的掌握。可见红山文化先人与其他同时期史前文化一样,都有对龟灵的崇拜。斜口筒形玉器为龟壳的简化,进一步表明红山文化的龟灵崇拜在史前诸文化中是处于前列的。

动物或人与动物合雕玉器

动物或人与动物合雕玉器包括同类动物和异类动物的合雕,以前是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才见到的;史前玉器中的动物形象,多为单体。凌家滩遗址发现的动物合雕,有玉璜的两端分别以双虎首和龙凤首为装饰;还有鹰熊合体的玉佩。杨建芳先生称为史前玉器“超前性”的表现。其实红山文化动物合雕已有较多实例,形象完整而神化,是更为标准的动物合雕,而且还有人与动物的合雕。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同类合雕有双熊首和双人首的三孔梳背饰各一例,异类动物合雕有龙凤佩一例。图中的这件龙凤玉佩,出土于一座中型墓中,位置在人体腹部。龙与凤都头部突出,占据了佩面的大部分位置,目、嘴、冠和角刻画清晰,而躯体极简;且一横一竖,既两两相对,又完全不对称,设计手法之高超,令人惊叹不已。

作者:郭大顺

(摘自《玉出红山——牛河梁遗址玉器》,文章标题为编辑所加)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历史|玉耀中华 文明先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8
新知|在故宫,看国宝玉器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6
一眼五千年,来故宫博物院看凌家滩精华玉器
中国新闻网 2024-12-15
“凌家滩文化玉器展”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 展出北京冬奥奖牌设计灵感之一的重环玉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4
穿越数千年文明!考古发掘体量最大红山文化玉龙首次公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2
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玉器!红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发布
央视新闻 2024-09-22
赏读|​何谓“玉成中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武王墩出土多件玉器 墓主人为什么会佩戴这些玉器下葬?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