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利玛窦墓园的三十年守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11:00

沈昌瑞与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

◎沈昌瑞

历史遗痕

在400多年前的明朝,从西方来了一位老外,在北京生活十年后病逝于京城,万历皇帝亲批赐葬京城。这个老外就是意大利传教士、神父、学者利玛窦(玛修里奇)。利玛窦被安葬的墓地过去叫“滕公栅栏墓地”,也叫“洋人墓地”。1956年这个地方做了北京市委党校校址(车公庄大街6号院)。1984年,这块墓地被市政府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现存碑石63通。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邓玉函、郎世宁、艾启蒙、戴进贤、杜德美、利类思、安文思、傅作霖等人皆长眠于此。

利玛窦在北京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这是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这里是民间交往的地方,是一处历史平台,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地方。车公庄大街6号院,也因利玛窦墓地而闻名天下。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大区马切拉塔市,19岁在罗马学习,后加入耶稣会,25岁获准被派往印度传教,在印度被提升为神父。万历十年(1582年)来到澳门,取名“西泰”,又号“西江”,在中国的南方生活了18年,后到北京生活10年,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利玛窦在中国所创的若干项业绩皆堪称“第一”。

利玛窦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的西方人。他首创用拉丁字母拼汉字语音的拼音方案,他以这种方式撰写了《西字奇迹》,他为中国的汉字音韵学开辟了一条新路。他制作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把中国摆在世界的中心,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第一部自然科学译著《几何原本》,第一部中文专著《交友论》,几何、测量专著《测量法义》,天文学著作《乾坤体义》《圜容较义》,第一部心理学著作《西国记法》……

他是“东学西渐”第一人,他把中国的儒家思想、“四书”译成拉丁文,他把孔子介绍给西方,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他把中国的汉字、汉学介绍到西方,西方称他为“汉学之父”。

他在中国准确预报了四次日食、月食: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9月20日)日食,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6月5日和12月9日)两次月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5月1日)日食。

他在中国广东肇庆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他在北京建造了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宣武门教堂(南堂)。

他的“利玛窦规矩”使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接受了利玛窦和天主教,改变了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看法。他也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

他把西方的自鸣钟、钢琴和油画带到中国并作《西琴八曲》,让中国人领略了西方的文化与文明。

他是16世纪末访问中国北京的西方学者、去世后在京师下葬的第一人,为外国人在京下葬开了先河。他被称为“西儒”。

每年接待中外参观者上千人

我于“文革”后回到党校,在校长办公室担任秘书科长。利玛窦墓地成为文保单位后,接待来访者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由当时客人问什么我都“不知道”到现在当“导游”侃侃而谈,其实,我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墓园里有来自10个国家的传教士,我处处留心收集资料,不断增加新内容,受到中外参观者的好评和称赞。我从1987年接触墓地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这里也成了北京的一处重要参观点,我每年接待中外参观者上千人。

有人说:沈老师是可爱的绅士派老头。有人说:听沈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听过几次了还想听!有人说:过去也来参观过,没有什么印象。现在听讲得到很多课外知识。有的学员说,这是意外收获,希望沈老师健康长寿。一位大连参观者说:沈老师是利翁事迹的传颂者,是西方文明进入华夏及中华文化传入西方的宣讲人!一位外国友人用不流利的汉语说:你讲得很好!很有意思!旁边的翻译说:很有意义!外宾又说:很有意义,很有意义!

这30余年,是我们国家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相关的文物不仅要保护、爱护,更应该让文物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服务。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不仅是一处博物场所,也是我国具有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文化遗产。我已经80多岁了,作为一名北京文物志愿者,我想继续让这些石头说话,让历史说话,一如既往地努力为中西文化交流发光发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