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是一面镜子
光明网 2024-05-09 10:00

院士头衔花钱就能搞定?近日,多家国内学术机构、权威媒体相继发布了“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在多篇官方通稿的描述中,该“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号称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家、学术团体创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然而,这个看起来成色十足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却引发了广泛质疑。有代办机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可以申办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荣誉,费用大约在20万元-50万元之间。还有多位国内教授、博士表示,曾收到过相关参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邀请函;也有申报外籍院士的“服务公司”承诺:18万包过,几个月就可拿到“外籍院士”证书。

对于上述说法,目前媒体报道所获取的一个正面回应来自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学院的院士资格是不会进行售卖的,也从来没有收过申请者的费用。但很显然,这一回应,并不足以打消外界的疑问。除了不止一家第三方申报机构“明码标价”的“旁证”,该机构院士数量“井喷”——两年内“院士”数量增3倍,也不得不让外界对于其院士头衔的含金量有更多的怀疑。

其实,类似的海外博士、院士头衔引发质疑的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博士、院士在当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人们质疑海外院士的含金量,不仅仅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更是从一种动机的角度——既然增加博士、院士数量,就可以直接帮助高校在评比中获得更好的排位,在科研经费的争取上获得更大的优势,那花钱“批量”买博士、院士,或是纵容这样的现象,是不是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据此,关于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实际含金量,以及该机构是否真的存在院士资格买卖问题,显然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毕竟,当一部分高校乐于公开庆贺教师获此院士身份,直接表明高校和涉事教师在此问题上已成了“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厘清该事件的真相,已不仅关乎学术的尊严,也关乎高校的公信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查清这类个案,也未尝不是为更多的高校和科研工作者发出警示——千万别随便就被“院士”头衔所忽悠了,靠“走捷径”获取院士头衔来“镀金”,终究是行不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又再次让外界将之与此前被热议的“克莱登大学”、论文造假等话题联系起来。它们共同指向的是一个更加值得直面的问题,那就是整个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严肃性和公信力问题。要知道,“野鸡大学”、水博士、水论文等,说到底都是与学术最基本的要求——“求真”,形成内在的冲突。当这样一个严肃的、求真求实的领域总是与各类“造假”话题联系在一起,它所映射出的高等教育生态、学术生态,自然令人深思。

换言之,这次“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话题的发酵,表面上直接指向的是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机构公信力,但人们在围观这次事件中所延伸出的种种话题和担忧,本质上更多地是在拷问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公信力问题。个中道理并不复杂——如果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科研人才评价机制足够科学,就自然不必太担心各类含金量、评选标准等都可疑的“克莱登机构”会有市场。

最新消息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发布署名为“钟科平”的评论文章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这样的反思方向,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事件当作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可谓切中肯綮。

文/光明网评论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迎新调整
光明日报 2024-12-30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
中国新闻网 2024-12-22
花40万买“野鸡洋院士”,是学术荣誉还是利益交换?
界面新闻 2024-05-11
半两财经 | “花钱买外籍院士头衔”持续发酵 中国分院注销账号、中介停办业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9
北青快评|对花钱买“外籍院士”传闻,必须严肃调查回应公众关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对花钱买“外籍院士”传闻,必须严肃调查回应公众关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请托、剽窃!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今年第1批学术不端案件
北京号发布 2024-04-13
请托、剽窃!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今年第1批学术不端案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4-04-13
最新评论